■本报见习记者 赵广立
北京青年宫供图
面对突然来袭的雾霾天气,青少年有着怎样的感受和认识?青少年与环境专家面对面探讨雾霾话题,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近日,一项由国际欧亚科学院秘书处(北京)倡议的面向青少年的生态文明科普教育活动——青少年生态环境大学堂,在北京电视台新媒体演播大厅启动录制。
“青少年生态环境大学堂”聚焦生态环保方面的热点问题,以传播生态环保知识、宣传生态文明理念、倡导绿色环保生活为目的,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新媒体技术为主要传播手段,打开一扇青少年了解生态环境知识、树立绿色环保意识之窗。
节目录制首期,主办方邀请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污染与健康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张金良作为主讲老师与青少年进行现场互动,一起来探讨、交流大气污染的事例、成因、危害和对策。“什么是雾?什么是霾?什么是雾霾?”“什么是爆表?不同颜色的警报是什么含义?”主持人与现场积极踊跃的青少年频繁互动,向主讲老师频频“发难”,在细心讲解之余,主讲老师还不断将提示性问题抛给现场的同学:“雾霾天气下你是如何保护自己的?”“你喜欢戴什么样的口罩?”“哪些举手之劳可以为减少雾霾贡献点滴力量?”一边传授防霾要诀,一边启示他们的奇思妙想,为保护身边的大气环境出谋划策。
生态学堂将充分发挥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的学术资源优势,请科普专家通过与主持人、青少年对话的方式,用生活化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对广大青少年关心的生态环保问题进行介绍、分析,并引导他们从点滴做起、从自我做起,做呵护生态环境的小卫士。据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常务副主席汪光焘透露,学堂活动前四期聚焦雾霾话题,其后将聚焦水污染和垃圾处理等环境话题。
另外,活动以“大手拉小手、小手带大手、一起爱地球”为口号,突出参与性和互动性,强调网络线上线下相配合、科普讲座和实践活动相结合。除了录制播出节目外,还将以“环保小卫士”为骨干力量积极开展日常环保活动,最终通过青少年带动家长和社会,以实际行动致力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生态学堂由新近开通上线的北京网络广播电视台(BRTN)负责录制,并会在新开通的BRTN网站上进行播出。青少年生态环境大学堂将充分发挥北京网络广播电视台“网台融合”的优势,让更多青少年充分参与到这一活动中来。
《中国科学报》 (2014-02-14 第15版 纵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