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年前,李娜说出自己的目标是“再拿一座大满贯和排名来到世界前三”,当时很多人对此持怀疑态度。
一年后,李娜以澳网冠军和世界排名进入前三的成绩,回应了外界的质疑。
不仅如此,年过30的李娜也成为公开赛年代以来年龄最大的澳网女单冠军。
李娜的人生,似乎总有来自外界的困难迫使她不得不勇敢地去战斗。14岁时,是失去父亲的打击;20岁时,是让她深感压抑的体制;29岁夺得法网女单冠军后,则是公众对她更上一层楼的期许压力和各种争议。
“法网夺冠之后,没有人告诉我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我团队中也没有人有过这样的经历。于是也一直在浪费这样的时间。”李娜曾这样描述职业生涯第一巅峰之后的挣扎和迷茫。
此外,她还陷入争议之中。2012年,李娜接受外媒采访时的一句话,被翻译成“我打球不是为了国家”而在国内引起一番李娜“是否爱国”的争论。
对于国家,李娜则明确表示:“对于生在什么国家,我没有选择权。但我爱我的国家,你可以看到在赢得法网后,有多少人站在我背后,给予我支持。”
顶着来自自身和外界的压力,李娜在2013年澳网决赛上经历了两次摔倒和被对手逆转,第二次收获了亚军。
这两年状态的起伏不定也曾使她萌生退意。而当人讨论她是如何战胜自己最终东山再起的时候,则不能忽略为其带来转机的教练卡洛斯。
卡洛斯非常善于进行“目标教育”,他认为如果没有非常具体的目标,球员的训练也将失去方向和动力。
他对李娜实施的技战术改造属于短期目标,在每一个赛季都会设定一些阶段性的中期目标,而长期目标就是“再夺大满贯”,各个目标间相互衔接。
“在设定目标以后通过努力达到了,这种喜悦很难用简单的语言来表达。”李娜说。
那么,下一个目标是什么?
当ESPN主持人让她在“大满贯冠军”和“世界排名第一”两者作出选择时,李娜回答:“能两个都要吗!”
春节后奔赴卡塔尔征战的李娜被媒体赞为“现象级人物”。或许,我们有理由期待下一个“娜”样奇迹。(郭康)
《中国科学报》 (2014-02-14 第12版 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