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段歆涔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2-14
选择字号:
科技博览
 
美发现新催化剂
 
可将温室气体转为工业原料
 
美国特拉华大学的一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催化剂,它能通过电化学方式将二氧化碳这种温室气体,高效转化为制造某些合成燃料的工业原料。
 
负责此项研究的特拉华大学化学与生物分子工程系专家,在新一期英国《自然—通讯》网络版上报告说,在可再生和可持续能源研究领域,把二氧化碳转化成工业原料的难度很大。目前在这种转化工艺中,常用多晶银作为电化学催化剂。
 
为了使上述转化制备过程更高效,特拉华大学的专家研制出一种新型催化剂——纳米多孔银,其内表面面积很大且高度弯曲。据测算,其内表面面积是多晶银的约150倍,固有活性是多晶银的约20倍。而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一氧化碳的反应过程中,纳米多孔银的电化学催化活性是多晶银的3000倍。如此生成的一氧化碳可用作生产某些合成燃料的工业原料。此外,一氧化碳还可用作冶金还原剂。
 
地下1400公里处也有水
 
日本一项最新研究称,地表下约1400公里的深处尽管有高温高压,但也存在着水分。这一发现将有助于弄清地球等有水行星的诞生之谜。
 
日本爱媛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说,随着板块的下沉,海洋等处的水会作为矿物成分被“搬运”到地球深处的地幔。但是随着深度增加,温度和压力也会上升,水分可能被从矿物中挤出。此前研究人员一直认为约1250公里的地下深处是水分存在的极限,新发现颠覆了以前的认识。
 
此次,研究小组制作出成分等同于蛇纹石的矿物,然后放入高温高压的实验装置中,模拟相当于地表下约1400公里的环境。结果发现,这种矿物变成了含水的其他矿物。研究小组由此认为,在地表下1400公里的深处也存在水分,并将新矿物命名为“H相”。
 
研究人员向“H相”添加铝之后,发现在温度和压力更高的环境中,水分仍然不会散失。由于地幔中也存在铝,研究小组推测,“H相”能把水分搬运到地表以下2900公里的地幔与地核交界处。
 
从地表到地球中心的距离约为6400公里,研究小组指出,地球内部的水分量曾被认为相当于海水的数倍到数十倍,不过一直没有弄清详细构成,此次发现则显示地球内部的水量应该更多。
 
全球麻疹死亡人数降至历史最低值
 
世界卫生组织近日发布新闻公报说,得益于常规性麻疹疫苗的普及推广,全球麻疹死亡人数降至历史最低值。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统计数字,2012年全球麻疹死亡人数约12.2万,较2000年减少44万。此外,2012年全球麻疹确诊病例约22.6万例,确诊患者人数较2000年大幅度减少77%。
 
尽管全球麻疹死亡人数降至历史最低,但世卫组织警告说,麻疹仍然是对全球公共健康的威胁,各个地区之间防治麻疹的程度并不均衡。非洲、东南亚、欧洲、东地中海及西太平洋地区2012年仍然出现了较大规模的麻疹疫情,该年度麻疹确诊患者人数居于前列的国家为刚果(金)、印度、印度尼西亚、乌克兰和索马里等。
 
多种维生素E有助预防老年记忆障碍 东芬兰大学和瑞典卡罗林医学院开展的一项联合研究表明,多种维生素E可有效预防老年记忆障碍。
 
研究人员在新一期英国《实验老年病学》期刊上报告说,他们选择140名65岁以上的芬兰老人和232名80岁以上的瑞典老人为研究对象。研究开始时,这些老人都没有记忆障碍。在研究期间,这些老人的饮食习惯保持不变,也不额外补充维生素E制剂。
 
经过长达8年的跟踪研究,研究人员发现,那些血清中维生素E含量,特别是γ-生育酚、β-生育三烯酚和总生育三烯酚这3种维生素E含量较高的芬兰受试者,其患老年记忆障碍的风险低70%,而血清中各种维生素E含量均较高的瑞典受试者,其患阿尔茨海默氏症(早老性痴呆症)的风险低50%。
 
两所科研机构的专家指出,以往的研究通常只注重某一种维生素E(比如α-生育酚)与记忆障碍之间的关联。领导这项研究的东芬兰大学教授米娅·基维佩尔托博士说,维生素E以8种不同的化合物形式存在。在人脑处理记忆的过程中,整个维生素E族共同发挥作用,而非某一种维生素E参与其中。
 
太空望远镜拍到宇宙摇篮时期星系
 
美国宇航局近日说,“哈勃”太空望远镜和“斯皮策”红外探测太空望远镜合作拍摄到了一个宇宙摇篮时期的星系,这是迄今观测到的最古老和最遥远的星系之一。
 
这个古老星系名为“Abell2744Y1”,它的年代可以追溯到宇宙只有6.5亿岁大的时候,而宇宙现在的年龄已是138亿年左右。天文学家说,该星系属于宇宙摇篮时期的典型星系,它的体积只有银河系的三十分之一,但产生的恒星数量却是银河系的10倍左右。
 
天文学家依据红移值计算出这个星系的所在位置。所谓红移,是指由于宇宙膨胀等原因,天体发出的光谱中谱线向红端方向移动的现象,红移越大,星系的距离就越远。新发现星系的红移值为8,大于绝大多数已知星系。
 
近年来天文学界已数次报告说发现了年龄在130亿年以上的星系,但对哪个星系最为古老还存在争议,本次发现的星系也是一个有力竞争者。
 
澳科学家发现已知最古老恒星
 
国立澳大利亚大学近日宣布,该校一个研究小组发现了一颗目前已知最古老的恒星。该校声明指出,这一发现让天文学家们第一次能够研究古老恒星的化学成分,更清楚地了解宇宙的婴儿阶段。
 
这颗恒星距离地球约6000光年,在天文学上算较近的距离,其构成显示,它是在137亿年前诞生宇宙的“大爆炸”后不久、紧接着一颗质量为太阳约60倍的原始恒星之后诞生的。领导这项研究的斯特凡·凯勒博士说:“这是第一次我们能够肯定地说,我们已经找到了第一颗恒星的‘化学指纹’。”
 
研究人员指出,要形成太阳这样的恒星,需要有从“大爆炸”而来的基本元素氢和氦,然后加上约为地球质量1000倍的铁。但是,这颗古老恒星却只有少量铁和大量的碳。其与太阳等恒星形成的显著不同,可以让人们了解宇宙中原始恒星的形成和死亡过程。
 
凯勒说,此前人们认为,原始恒星死亡时会发生极其巨大的超新星爆发,喷发出大量铁元素。但新发现的恒星显示,在它之前的原始恒星死亡时,释放出的主要是碳和镁等较轻的物质,而没有铁。 (段歆涔整理)
 
《中国科学报》 (2014-02-14 第2版 一周国际)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给宋代古船请来现代“医生” 可控飞行的最小无线机器人问世
胶原蛋白如何“钉”在一起 中国科学家提出捕捉透镜引力波的新方法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