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温才妃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12-25 5:26:28
选择字号:
谷振诣:批判性思维教育的志愿者

 谷振诣

■本报记者 温才妃

一头自来卷的头发梳向后脑勺,一副宽边眼镜将国字脸衬得方正,笑声爽朗……第一眼见到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教授谷振诣,《中国科学报》记者很自然地把他同艺术家的形象联系起来。

实际上,谷振诣并不是什么艺术家,也不是人们通常理解的中文系教师,而是一名从事逻辑学、批判性思维和思维方法论教学与研究的学者。他被誉为推动中国批判性思维教育的先锋,而他却自称为“一名批判性思维教育的志愿者”。

好教练与好裁判

高考用一套阅卷标准,为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三种不同文体的作文打分;在一部面向21世纪的大学教材中,诸如混淆概念、绝对化和假因果之类的逻辑错误随处可见……由于没有人追究,逻辑错误在教学行为中泛滥。

1987年,谷振诣从北大毕业后到中青院教授逻辑学。从教中他发现,如果教师对学生运用逻辑的实际能力没有严格要求,学生没有运用逻辑的愿望和意志,即便掌握了逻辑知识,也很难改善学生的思维现状,知识考完就忘、学完就扔。

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他觉得一个更深层的原因是:“许多教师心中的那杆秤歪了——将跑项目、出书、发论文当作‘有用功’,而把教学与测试环节中该做好的工作视为‘无用功’”。

“好老师不仅是一名好教练,也是一名好裁判,他使用中立标准而不是立场性标准进行评判。”谷振诣说,一个人掌握中立标准不难,难在运用中立标准在讨论课、案例分析、评阅论文和考试中进行恰当的裁判,这要花费大量时间和心血,也就成为一些教师眼中的“无用功”。

要“修炼”好这项“无用功”,教师要有兼容精神。“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不但宽容,而且兼容。宽容是一元价值观下的宽宏大量,兼容是多元价值观下的兼收并蓄。”谷振诣说。

他从来不记学生的名字,这样在期末给成绩时可以免除“特殊照顾”。讨论课上,发言者博得叫好时,他会出来“挑刺”;发言者遭遇嘘声时,他会出来挖掘亮点。

辩论赛常客

对待学生不能有分别心,是谷振诣的原则。

上世纪90年代,全国大中专辩论赛风靡全国,新生入学后通过辩论赛选拔校队成为各校的传统。此外,辩论赛也成为很多高校校园文化节的保留节目。

“校级辩论赛初赛时找不到老师当评委,非到决赛时你才出来当评委,这就是分别心;为了抛头露脸,只有外校、电视台的辩论赛你才去参加,这叫功利心。”在谷振诣看来,两种心思都要不得。于是,只要有时间,他都会尽量出席辩论赛。遇到学生参加正规赛时,他几乎随叫随到。

谷振诣告诉记者,恰是在一年级新生的系内辩论赛,学生不懂辩论时,老师最能给予帮助。新生立论时常犯离题、绝对化、提问不简洁等毛病。他的工作之一就是让学生尽量避免犯逻辑错误。遇到学生希望他给现成答案的情况,他则直截了当地告之“这是你们自己必须完成的工作”,事后再对学生的新方案做评估。

而坐在辩论赛现场当裁判又是另一种感觉。学生的辩词说得极快,这要求谷振诣必须做快速判断。在赛后点评中,正反方的话他都要重复——评出哪个回应、哪个提问最精彩,还要点出谁犯了逻辑错误,忙到他手中的笔几乎停不下来。

无论是做指导老师还是做裁判,每次指导必然要耗费他一晚上的时间。这又是其他教师眼中的“无用功”,但他却能将“无用功”从1987年任教坚持至今。而“回报”他的是该校一次全国冠军、一次全国季军的好成绩。

为北大元培班开课

胸怀“志愿者”精神的谷振诣,2003年~2008年应北大哲学系的邀请为北大元培班开设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课。后来,该课又延伸到北大暑期学校和北大医学院。最多时,他每年要为北大开设三轮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课,工作量相当于全职北大教授。辛苦而快乐的时光却让他感到自豪。

“批判性思维是所有课程通用的技术,光一个人教是不行的,需要有更多教师用批判性思维进行教学,特别是青年教师。改变陈旧的教学方式,一位教师会在他日后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使成千上万的学生受益。”谷振诣说。

2010年,谷振诣到华中科大聆听国际知名的批判性思维专家戴维·希契柯克及其弟子董毓(加籍华人)讲授的批判性思维课,结识了一群推动批判性思维教育的“志愿者”。他们组成团队,创办了内部刊物《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教育通讯》,免费开展批判性思维师资培训。

刊物已出版了20多期,其中刊出的文章在评职称时不算科研成果,虽然无法吸引大量教师投稿,却总能看见董毓和国内逻辑界知名学者的文章,而且“只要你想教批判性思维,里头有很多不错的案例和普及批判性思维的文章”。

培训在继续、杂志在出刊,谷振诣的“志愿者”之路还在继续……

《中国科学报》 (2014-12-25 第6版 动态)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数百个包含种族歧视的植物名称将被改变 平均每棵树干中都有超过1万亿个微生物
野外回归的墨脱百合在原生地首次开花 科学家创有机小分子催化新纪录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