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连庆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12-19
选择字号:
阿伦特在耶路撒冷

 

■韩连庆

【犹太裔美国哲学家汉娜·阿伦特由此提出了“平庸之恶”的观点,认为最大的邪恶是没有动机、没有邪恶之心的凡人所犯下的罪行。】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谈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时曾说:“他出生,他工作,他死亡。”哲学家的一生就是他的思想,哲学家的传记也往往成了思想传记,这也注定了哲学家的传记电影很难拍,无法像《甘地传》《巴顿将军》《铁娘子》《林肯》那样影响广泛。就我看过的《维特根斯坦》《当尼采哭泣》《笛卡尔》和《帕斯卡尔》这些哲学家的传记电影来说,都属于小众电影。

1951年,犹太裔美国哲学家汉娜·阿伦特出版了《极权主义的起源》,将极权主义置于西方文化的背景下来考察,甫一出版即获好评,成为现代西方政治哲学的名著。如果阿伦特一如既往地从事研究,无疑也会像其他哲学家那样度过书斋里的一生。

1960年5月,纳粹德国犹太人大屠杀“最终方案”的主要执行人阿道夫·艾希曼在阿根廷被以色列特工绑架,押送到耶路撒冷接受审判,这引起了阿伦特的关注。她决定调整研究和教学计划,向《纽约客》申请报道审判的过程,并最终在1962年出版了《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关于平庸之恶的报告》,引起了广泛争议,使她进入了公众领域。传记电影《汉娜·阿伦特》聚焦的就是这一事件。

法国哲学家巴迪欧在《哲学宣言》中曾说,哲学家一直背负着无法承受的负担,比如认为哲学必须思考纳粹问题,但是哲学却又没有途径去思考,那么与其这样,还不如扔掉这个负担,并宣布:“如果哲学无法对灭绝欧洲犹太人的罪行概念化的话,那么对之进行概念化并非哲学的责任,而且哲学也没有能力这样做。”巴迪欧虽然没有明言所指,但矛头无疑指向了阿伦特。

纳粹上台后,阿伦特逃到了法国。德国占领法国后,她被关进了隔离营,直到1949年才到美国。她认为自己错过了纽伦堡的审判,如果再不抓住这次机会,她永远不会原谅自己。

阿伦特到耶路撒冷后,很快发现这场审判存在诸多问题。她质疑这场审判的合法性,认为以色列将审判变成了表演,以达到特定的政治目的,而出庭的犹太人的证词大部分与艾希曼没有直接关系。最令她震惊的是,艾希曼并非传说中的杀人恶魔,而是个满口官腔、举止谦逊、略带傲慢的普通官僚。这促使阿伦特深入思考是什么导致了艾希曼的罪行。

艾希曼在辩解时说,他只是国家官僚系统中的一个齿轮,自己是在履行职责,没有直接伤害过犹太人。阿伦特由此提出了“平庸之恶”的观点,认为最大的邪恶是没有动机、没有邪恶之心的凡人所犯下的罪行,这是良知与职责之间的分裂,源于丧失了思考的能力。

阿伦特在书中还指责犹太人理事会向纳粹妥协,而如果他们拒绝合作的话,会有更多的犹太人存活下来。

由于这些观点,公众谴责阿伦特为艾希曼辩护,不同情犹太民族的灾难。她也没有得到同行的认同。犹太裔美国哲学家汉斯·约纳斯指责她没有摆脱海德格尔的影响,将“一场审判变成了一堂哲学课”,并为此与她绝交。

《汉娜·阿伦特》多次以闪回的形式呈现了阿伦特与她的老师海德格尔的交往,她遵从海德格尔的教导,强调“思”的重要性,认为思考是与自我的对话,是孤独的行为,不会产生实用的知识,却带来分辨是非和判断美丑的能力,在危机时刻阻止灾难的发生。吊诡的是,海德格尔却在纳粹上台后宣誓效忠希特勒,这是阿伦特和约纳斯这些学生们无法原谅的。她对约纳斯说:“让我们失望的不仅仅是他”。阿伦特考虑问题的基点是整个欧洲的道德沦陷,迫害者和受害者概莫能外。

由于没有掌握足够资料,阿伦特的立论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艾希曼并非像他自己说的那么无辜,犹太人理事会也试图与纳粹周旋。巴迪欧说:“对受难者最至高无上的尊重不能仅仅停留在心灵的震撼上,不能停留在对罪行反反复复的自我控诉上。”阿伦特起码做到了这一点。她用“平庸之恶”描述一种新型罪恶,依然具有广泛的意义,例如当学术评价体系有问题时,我们只以履行职责为由,一味制造垃圾和谎言时,这也是“平庸之恶”。

《中国科学报》 (2014-12-19 第11版 作品)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0”科研入门需要作哪些准备? 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无摩擦的冰”
冰表面长啥样?原子级分辨图像揭晓答案 北方中纬高频雷达网发布首批科学探测结果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