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沙森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12-19
选择字号:
“错字墙”岂可一拆了之

 

翟小芸供图

■沙森

近日,山西省太原市一面刻有近百首唐诗宋词的文化墙上,惊现33处用错的繁体字。对于文化墙错字百出,不少市民直呼“丢脸”,认为“繁体用不好,真没文化”。有网民讽刺称:“这一看就是拿微软的简繁转换,再加字体造成的。”该“文化墙”被曝光后,当地政府连夜拆除了该文化墙,并表示下一步在原处补建新的古诗石刻之前,将充分征求周围学校、老师、学生、居民意见,统一使用规范简体字。

诚然,推广使用简化字是向公众普及文化知识的重要手段。《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也规定除了文物古迹、艺术作品等六种情形可以保留或使用繁体字外,应当推广使用规范汉字。但当代人对繁体字的生疏,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忧虑。很难想象,以后究竟还有多少人能阅读繁体经典古籍,准确理解古文古诗?

繁体字作为我们的传统文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前人的典籍都是凭借繁体字这个载体留存于世。我们需要认真地反省对繁体字在公众视野内不得生存的态度。文化墙是提供公众交流和学习的地方,应该使用简化字,在书写古诗文时,用繁体字也无妨。

有专家建议,繁体字和简体字可以并行。前几年也曾经有政协委员提议在中小学开设繁体字教育,现在看来,确有此必要。这个问题如果不重视起来,繁体字还会屡闹笑话,类似的“没文化”的苦果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需要引起我们警觉的不仅仅是“繁体字”使用的边缘化,从上海小学教材删除古诗,到全社会疯狂的学英语热潮;从对传统礼仪的摒弃到对“仁义礼智信”的遗忘,似乎所有代表着“传统”的东西都随着现代化的脚步加速远离我们。

国家主席习近平曾经明确表示不赞成“去中国化”。繁体字、古诗词、传统礼仪等等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刻有错别字的“文化墙”可以拆除,但绝不能一拆了之,我们必须借此反思文化的传承与走向。只有看清脚下的路,未来才会走得更好。

《中国科学报》 (2014-12-19 第2版 观点)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0”科研入门需要作哪些准备? 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无摩擦的冰”
冰表面长啥样?原子级分辨图像揭晓答案 北方中纬高频雷达网发布首批科学探测结果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