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彬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12-18
选择字号:
高校资源开放不能“拍脑袋”

 

■陈彬

本月初,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11所四川省内高校陆续向社会免费开放图书馆。但本周有媒体报道,开放没多久的四川大学图书馆便以考试期间阅览座位紧张为由,暂停了社会读者借阅证的办理。而其他高校也表示,如果影响到学生正常学习,不排除将来也暂停办证。

应该说,目前国内高校图书馆免费开放已经不是新闻,但在蓉高校因为座位紧张而拒接社会读者,却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新闻”。因为在之前的媒体报道中,高校图书馆遭遇的情况多为“遇冷”,而非“一座难求”。

在笔者看来,无论是以上哪种情况的发生,其背后都反映出同一个尴尬——当高校准备向社会敞开怀抱、开放资源时,社会要么不“领情”,要么又因为“热情过度”而影响高校本身的教学科研秩序。

其实,与高校图书馆有着几乎相同命运的还有高校博物馆。近年来,国内高校博物馆陆续开始向社会免费开放,但同样也遭遇到了公众认知度不高、缺乏维护资金的难题。此外,更为大家所熟知的还有武汉大学每年因进校赏樱花的游客过多而影响校园秩序,北大、清华每年寒暑假不得不应对大批蜂拥而来的学生和家长……

总体来说,无论是图书馆、博物馆还是校园本身,都属于高校的固有资源,根据高校的职责定位,这些资源是有义务服务于社会的。但这里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这种服务不能影响高校本身的发展。因此,如何在“满足本体”和“服务社会”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其实是件并不容易的事。而在这方面,高校又很容易陷入一种“极端”——要么为迎合社会而牺牲自身利益,要么为避免打扰而浪费资源。

因此,在决策某项高校资源是否开放、如何开放时,我们需要围绕这些资源本身的定位、开放是否会影响其主体功能发挥等问题多作一些思考。高校与社会的融合是一个牵扯多方面利益的大问题,简单地“拍脑袋”只能带来事后的尴尬与无奈。

《中国科学报》 (2014-12-18 第7版 观察)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家欲在脆弱冰川周围建屏障 科学家揭开天体高能电子产生之谜
研究阐述钙钛矿量子点最新进展 7月福利!科学网APP论文&基金最新活动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