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豫才
在中国的大学接触到的学生,很少主动提问题或者表达自己的想法。我至今不知道是因为表达方式与国外不同,还是本身就没有问题和想法。
一个多月前,参加系里推免研究生面试,一些事对我有些触动,至今挥之不去。
来参加面试的都是各学校系里前几名,只要面试不出大问题,都能被录取。学生分为多组,一般只有小组分数最后一名不被录取。
面试前有一位很好的大学的学生联系我,来学校后我请他来谈谈。他是他们系排名第一,今后的志向是开一家自己的机器人公司,想跟我读研究生的原因是我有开公司的经验。我对他的印象不错,觉得他是在中国少有的敢想敢说敢干的学生。
面试进行了一上午。在我们组,有一位学生很有自己的想法,并且在老师提出疑问的时候仍然坚持自己的想法,而其他学生在这方面平平。所以我给了这名学生最高的分数。汇总分数时,我发现其他老师给这位同学的分数很低,原因之一是该学生和老师稍有争论。
面试结束后,要报我的研究生的同学在外面等我,一脸沮丧,说“搞砸了”。问为什么,他说有老师问,既然毕业后要开机器人公司,为什么不报搞机器人的老师,而报搞系统辨识的朱老师。学生把理由说了以后,老师不同意,双方就争了起来,气氛变得不好了。所以该学生很紧张。
我安慰他说,不会因为有点争论就被淘汰吧。并提醒他,这种与老师的交流方式在我们这里会有问题。说完后我又有点后悔,如果年轻人把自己的棱角都磨平,还会有激情和梦想吗?
结果是,该学生没有被录取——但愿他不会因为这点挫折而丢掉自己的梦想。
作为老师的我们,常抱怨体制不好,阻碍了自己的研究和创新。但我们同时要谨慎,不要无意中扼杀创新的萌芽。 但愿是我过虑了……
(http://blog.sciencenet.cn/u/zhuyucai1)
《中国科学报》 (2014-12-12 第8版 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