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正斌 徐萍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12-12
选择字号:
建议加强小麦生产管理

 

■张正斌 徐萍

2014年我国夏粮获得了大丰收,但我国小麦进口量不断增加,加上部分地区小麦有旺长的趋势,易遭冬春冻害的风险加大;北方麦区受旱风险几率增大;江淮稻茬麦区小麦播种偏晚;部分地区小麦播种面积减少等问题的出现,中国小麦生产形势不容乐观。通过对我国小麦主产区的实地调研,我们建议加强小麦生产管理,以保障我国小麦持续增产,实现我国主粮基本自给有重要指导意义。

中国小麦供需和生产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1.小麦进口量不断增加。2014年小麦取得大丰收,全国冬小麦产量达到11989.9万吨,比去年提高了3.5个百分点。这主要来自我国近年来重视小麦生产科技政策投入,再加上风调雨顺的天帮忙。在全国小麦播种面积近十年缓慢恢复增长的情况下,主要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获得了丰收,实属不易。

但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对优质小麦面粉的更多需求,我国近3年来小麦进口量不断增加,美国农业部2014年11月10日公布的报告称,2013/2014年度中国小麦进口预估为677万吨,是2010年中国进口小麦(123.07万吨)的五倍还多。

2.部分地区小麦面积播种减少趋势明显。在西北麦区,长期以来,由于小麦种植效益下滑,甘肃全省小麦种植面积持续下降,小麦播种面积已由1985年的2229.8万亩下降到2014年的1184.6万亩,29年内下降了1045.2万亩,减少了一半左右。导致甘肃省内小麦产不足需,每年全省小麦需求量约450万吨,而生产量仅250万吨左右,每年小麦缺口近200万吨,供需矛盾较为突出。

在江淮地区近年来秋季多雨连阴寡照,水稻(大豆)晚收且减产明显。安徽淮河地区水稻目前到11月10日大部分还没有收获,估计在11月中下旬前后可以收获,稻茬麦播种推迟半个多月左右。近年来由于种麦经济效益不高,许多群众放弃稻茬麦的种植,或者只种一季水稻,甚至有撂荒的现象。南方稻茬麦播种面积和产量有减少的趋势。

在华北地区,由于压缩超采地下水,河北黑龙港流域小麦播种面积有明显减少的趋势,河北省2014年减少小麦播种面积80万亩。京郊小麦播种面积也有减少的趋势。

由于明年最低收购价格维持2014年政策不变,种植效益下降。据神农网报道,预计2015年中国小麦播种面积为2.44亿公顷,较2014年下降0.7%。

3.今年暖冬小麦遭受冻害和干旱的风险加大。据国家气候中心报道,2014年厄尔尼诺(太平洋暖流)现象再次升级,预计12月份将会达到峰值,今冬我国北方地区或将迎来暖冬。

目前我国黄淮海麦区10月7日以前播种的小麦长势明显良好,如果遇到暖冬,明显有旺长的趋势,特别是黄淮南片麦区,小麦旺长和遭遇冬春冻害的风险明显加大。

黑龙港流域和山东德州、菏泽等地,由于是盐碱地,小麦出苗情况不好,特别是在年降水量只有500~600毫米,小麦玉米1年两熟,没有充分灌溉的地区,前茬玉米耗水量大,后茬小麦底墒不足的地区,小麦在暖冬期间遇到干旱胁迫的风险增大。

加强小麦生产管理的有关建议

1.及时加大力度,恢复江淮稻麦地区的小麦等其他作物播种面积。在淮南稻麦两茬地区水稻晚收的情况下,采取惠农鼓励措施,恢复扩大稻茬麦的播种面积,选种生育期短的半春性小麦品种,同时加大播量,争取在冬季获得一定基础小麦群体,再加上春季小麦灌溉施肥促高产,还可以获得一定的小麦产量。或者在水稻晚收后种植油菜、春玉米,确保来年夏粮丰收。

另外,由于近年来江淮地区多雨变湿,大豆受低温寡照的影响,病虫害严重发生,减产明显,种植效益下滑剧烈。但玉米受低温寡照影响较轻,产量还比较高,因此,许多地区改种小麦—大豆低产低效栽培模式为小麦—玉米高产高效(吨粮田)栽培模式。这也是黄淮南片粮仓建设的主攻方向。中国科学院正在组织有关农业科研力量,在此区开展第二粮仓建设行动。

2.加大小麦旺长遭受冻害风险的防控。通过科学引导,政府资金补助和组织农业专业服务队,对不同类型的麦田进行适时调控。在早播、水肥条件好的地区,特别是黄淮南片地区更加明显,小麦立冬前后就封行,有旺长明显的趋势,容易遭遇冬春冻害的风险,建议通过镇压、喷施化控药剂,减少灌溉等措施,及时防控小麦旺长,减少冬春冻害损失。

3.加强小麦节水灌溉减少冬春干旱风险。随着农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大面积节水灌溉设施建设和投资成为当前农业合作社的一大问题。以前各家各户灌溉自己小面积的麦田,困难没有出现;但现在要短期统一灌溉100~500亩的麦田,农民合作社就遇到灌溉设施不足,投资不足的困难。建议各级政府,用好各种惠农和农田水利建设资金,通过补贴农业合作社节水灌溉设施建设和用具购置,扩大节水灌溉面积。

今年小麦播种前降雨较多,底墒较好。但北方大部分地区小麦播种后一个多月后,降雨很少,部分前茬耗水严重的地区,后茬小麦底墒不足,出苗率下降;因此,要因地制宜,进行节水冬灌,促进弱苗田向壮苗田的转变。

4.倡导华北地下水超采地区减少灌溉高产小麦种植面积,科学种植抗旱抗盐小麦。

实际上,小麦在三大粮食作物里是最抗旱、耗水最少的主粮作物,在全球干旱半干旱地区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小麦生产大国,其大部分小麦是不灌溉的。

小麦是一种抗旱抗寒作物,也具有一定抗盐性,比玉米等作物耐盐。因此,在冬春干旱、风沙比较大的华北地区,小麦是一种抗旱抗冻抗逆同步、生态绿化、粮饲兼用作物。由于冬小麦秋播后,冬季耗水少,有绿化覆盖、明显减少冬春沙尘暴风险、水土保持、美化农村生态环境等重要作用与功能。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粮食安全双赢,在降水量只有500~600毫米、一年两熟的华北平原地区,要积极推行半旱地农业发展,即旱季种不灌溉,或者灌救命水的中低产抗旱小麦等作物,雨季种植雨热同步高产玉米等,不要进行充分灌溉追求高产,一方面可以兼顾生态环境保护,同时缓解小麦供需矛盾压力。

华北地下水漏斗主要在城市区,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和东线通水,地下水漏斗会有所减轻,改灌溉农业为半旱地农业,改灌溉高产小麦为旱地中产小麦,就可以实现增粮和环境改善协同发展。

在华北黑龙港流域,大部分地下水超采地区,实际上是地下淡水埋深下降严重的地区,但该地区有大量的浅层微咸水(水位在地下3米左右),形成了大面积的盐碱地,通过土壤毛细管自然的提升作用,就可以满足中低产田抗盐小麦对水分的需要,在不追求高产、用微咸水补充灌溉的条件下,科学合理种植抗旱抗盐小麦等作物,无论对改善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增加当地群众粮食和经济收益还是有一定的补益作用。

要科学辩证地看待盐碱地地区地下水下降的问题。在许多盐碱地地区,由于地下水位降低,还加快了有些地区从盐碱荒地向农田,从中低产田向中高产田的转变。例如,河北黑龙港流域的沧州等地,以前是盐碱荒地,现在成为河北粮食主产区,目前由李振声院士带领的中科院团队,在该地区靠扩大种植抗盐小麦、治理盐碱地等措施,发展渤海粮仓。

5.加大农机补贴发展现代农业。黄河海河流域小麦—玉米种植区,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发达,目前秸秆还田普遍,很少有秸秆焚烧,形成了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的良好循环。

但在淮河和江淮稻麦两茬地区,秸秆粉碎和深翻土地农业机械化不发达,小麦秸秆还田难,后茬水稻插秧困难,焚烧秸秆普遍发生,收获播种季节空气污染严重。因此,急需政府加大补贴,鼓励农机制造企业多创制适合稻麦两茬地区的秸秆粉碎还田和深翻耕地的大中型农业机械,以保障有大马力,在短时间内,满足前茬小麦秸秆粉碎深翻,后茬水稻及时高质量插秧的紧迫需求。

6.加大小麦病虫害物理和生物综合防治。近年来,由于南方稻麦两熟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导致小麦冬前红蜘蛛、开花期赤霉病等病虫害大发。在北方由于气候变暖,在灌溉或降雨较多的情况下,南方小麦的主要病虫害如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等在北方麦区也有一定大发生。主要原因是小麦赤霉病寄主在玉米秸秆上,大部分地区都推行玉米等秸秆粉碎旋耕浅层还田(即保护性耕作)较多,没有深翻玉米等秸秆就容易引起赤霉病大发,同时引起后茬小麦(水稻、大豆)等病虫害严重发生。

我国政府目前推行的是小麦的“三喷一防”,对控制小麦病虫害和抗旱等有重要的作用,但也带来成本增加和环境污染加重的问题。因此,与其加大“三喷一防”,鼓励农药生产,污染环境和粮食,不如加大补贴深翻农机具发展,利用深翻土地物理防治病虫害,减少环境污染,同时改善土壤结构,建设高标准农田。

作者简介:

张正斌、徐萍,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研究员。

《中国科学报》 (2014-12-12 第7版 智库)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