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广立
12月7日,刚刚结束21天医学观察期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疾控中心”或“CDC”)副主任高福就从北京海淀区苏家坨镇赶回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为了进一步支持西非三国开展埃博拉出血热疫情防控,9月16日,中国政府派出59名(后增至62名)工作人员组成首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移动实验室检测队出征塞拉利昂首都弗里敦,开展埃博拉出血热检测工作。高福受命任中国CDC实验室检测队前方工作组副组长,主要负责与国际组织的沟通、外联等工作。
这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卫生领域规模最大的一次援外行动。
检测队兵分两路,一部分以中国CDC的29名专家为主,主要承担病毒的检测任务;另一部分则是曾在2003年小汤山医院抗击非典的302医院的医护人员,他们将在弗里敦建起一个“留观中心”。
初到塞拉利昂,最让检测队员揪心的,还是移动P3实验室以及所带来的诊断试剂能否顺利闯关。
“埃博拉病毒1976年就被发现了,英、美、法、加这些发达国家最早进行了研究,他们有自己的P4实验室,对消毒剂成分、浓度,操作规程有话语权。我们是第一次实毒操作,诊断试剂是否过关、移动实验室是否能够坚持,这都是打着问号的。”疾控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研究员张晓光告诉记者。
当时,国际上已有证实有效的诊断试剂,但是检测队出去必须要用我们自己的产品,“否则毫无颜面可言”。
应WHO的号召,中国是最早一批派出援外队伍的国家,那时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水平持怀疑态度:靠假病毒实验制造的诊断试剂可靠吗?
9月28日,张晓光和副主任技师曹玉玺开始接样。没想到还没进入检测程序就遇到了麻烦:送检的样品登记表基本都是潦草的英文,而且上面很多信息与样品管不匹配。这种不规范的登记使得他们须耗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辨认样品单和样品管,第一天光这一项工作就耗费了3个小时。
接下来的10多天里,他们找来联络官跟塞国卫生部沟通,通过预先制定的规范的信息表、编码登记表和一整套标准操作规程(SOP),对接样、检测程序进行优化。通过SOP,样本检测队的效率也从每天二三十例提高到每天100多份。
更为关键的是,凭着自主知识产权的P3实验室、诊断试剂,中国CDC检测队树立了在技术上的威信。“我们以前是学生、游戏规则的遵守者,生怕人家说我们这不合格、那没做好,但是今天我们对自己的检测结果非常自信,我们甚至可以向其他实验室提供建议、帮助他们改进。”
美国CDC的人看到中国的P3实验室都感到惊讶:“你们P3实验室这么好,看到我们的实验室会笑话的。”
负责病毒检测工作的队长钱军觉得,从规则的遵守者变成建言者、制定者,这种角色的转变,带来的是自信心的极大增强,“这是我们最大的收获”。
高福告诉记者,首批移动实验室检测队累计检测血液样本1635份,占到塞拉利昂全国检测量的1/4。(详细报道见第4 版)
《中国科学报》 (2014-12-12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