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蒋家平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12-12
选择字号:
“山中宰相”陶弘景

 

■蒋家平

【陶弘景既是一个勇于退避和放弃的人,又是一个张扬个性和自由的人,更是一个善于审时度势把握机遇的人。】

从南京到茅山90公里左右,坐大巴车1个小时左右的路程。古代交通不发达,坐轿或者步行,加上中途食宿时间,大约需要一天半时间。如果骑马,一天之内即可到达。应该说,这段路并不长,不过,它足以成为朝堂与江湖之间的距离。一个名叫陶弘景(456~536)的南朝著名隐士,在这段路程中潇洒穿梭,把原本应该寂寞淡泊的隐士生活过得风生水起,盛名远扬,以至于1500多年后的今天,“山中宰相”这个词儿依然闪亮,令人浮想联翩。

陶弘景,字通明,出生于官宦之家,自幼好学不倦,曾“以荻为笔,画灰中学书”,“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善琴棋,工草隶。”(《南史·陶弘景传》)年少时,正逢宋代末年,他和王室中保守派大臣过从甚密,在袁粲密谋诛杀萧道成事件中,他是执掌文檄的三人之一,事败后出逃,准备遁迹山林。父亲陶贞不愿看着儿子年纪轻轻就走上这条道,便通过门路将他安排到萧道成帐下听差。

此后,萧道成篡位建齐,做了三年皇帝,死后,萧赜继位。这期间,因为有追随袁粲反萧的“前科”,陶弘景一直得不到重用,只能干着侍读、侍郎一类“陪太子读书”的活儿,郁郁不得志。他曾给堂兄写过一封家书,吐槽说,原本自己的人生规划是40岁左右能官居尚书郎,在朝廷中枢机构工作几年后,再外放浙东一带富饶秀丽之所当个地方官,过足官瘾后再弃官挂印,逍遥于山林之间。可是现在我都36岁了,还只是混了个“奉朝请”(类似现在的“享受处级待遇”)的虚职,所以“不如早去,无自劳辱”。(陶翊:《华阳隐居先生本起录》)于是,永明十年(公元492年),心灰意冷的陶弘景“脱朝服挂神武门,上表辞禄”。临行之际,朝中公卿在征虏亭为之饯行,“供帐甚盛,车马填咽”,堪称一时盛事。(《南史·陶弘景传》)

陶弘景从朝堂退出后,选择茅山作为自己的江湖之所。他在山中立馆,自号“华阳陶隐居”,过上了“遍历名山,寻访仙药”“吟咏盘桓”的日子。后来又盖起三层楼,自己住在三楼,弟子住二楼,宾客住一楼。“庭院皆植松,每闻其响,欣然为乐。有时独游泉石,望见者以为仙人。”(《南史·陶弘景传》)在这里,他自幼形成的对阴阳五行、风角星算、山川地理、方图产物、医术本草一类的兴趣和爱好,得到了自由的挥展,写出了不少流传后世的优秀作品。

九年后,公元501年,萧衍率军攻入建康,掌握了齐朝军国大政,逐渐萌生了禅代之意。这时候,远在茅山的陶弘景感到机会来了,对众多迷信预言、预兆书籍加以研究考证,得出梁朝当兴的结论,并派弟子呈献给萧衍,以坚定其禅代决心。萧衍和陶弘景早年曾有过比较密切的交流,算是老熟人了,加上在禅代之事上的功劳,因此梁朝建立后,萧衍对陶弘景很看重,“恩礼逾笃,书问不绝,冠盖相望”,还屡次加以礼聘,希望他出山做官,虽然都被婉言谢绝,但每逢“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谘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朝中王公大臣专门前往茅山探望并给予馈赠的人就更多了。当然,陶弘景也很知趣,尽力给予回馈。他专门为萧衍炼出一种“色如霜雪,服之体轻”(《南史·陶弘景传》)的丹药,还因为萧衍礼佛而转变了自己的宗教信仰,自称“胜力菩萨”转世,成为少有的佛道兼修之人。如此亦道亦佛、亦隐亦朝的日子,陶弘景稳稳当当地过了35年,直到梁武帝大同二年(公元536年)无疾而终,享年81岁。

陶弘景的人生历程很容易使人联想到《犹太法典》中的那句名言:一个要取得成功的人必须具备以下素质:能够容忍那些不能改变的事;要有勇气去改变那些能够改变的事;要有智慧去区别上述两件事。

由于曾参与过反对萧道成的政治斗争,陶弘景早年一直得不到萧齐朝廷的重用,毅然选择了遁迹山林,转而潜心于道学、养生、五行等研究;梁朝建立后,他敏锐地把握住了人生转机,运用自己的智慧,建立起与萧梁朝廷的密切合作与联系,同时又保持了自身的相对独立性。

由此可见,陶弘景既是一个勇于退避和放弃的人,又是一个张扬个性和自由的人,更是一个善于审时度势把握机遇的人。

《中国科学报》 (2014-12-12 第19版 作品)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