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之光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12-12
选择字号:
农业气候区界:更准确的“胡焕庸线”

 

■林之光

【由于胡焕庸线是根直线,因此必然不可能最大限度地契合自然条件即人口密度分布的实际。】

据报道,今年11月27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家博物馆参观“人居科学研究展”,他指着中国地图上的“胡焕庸线”说,我国94%的人口居住在(线东南)东部43%的国土上,但中西部地区同样也需要城镇化。他要求研究如何突破这种规律,让中西部百姓在家门口也能分享现代化。

“胡焕庸线”是1935年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根据当时全国人口分布统计得出的一条人口密度分界线,具体是从黑龙江黑河市到云南腾冲县的连线,即一条直线。

胡焕庸线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线以东南地区是我国主要农业区,经济发达,人口密集。例如从黑龙江肥沃黑土地的“北大仓”(北大荒),到冬小麦高产的冀鲁豫黄淮海平原,到南方四川盆地的“天府之国”,“湖广熟、天下足”的江南鱼米之乡,还有现在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角”等,都在这个地区之中。

当然,胡焕庸线对我国人口密度分布的描述,应该说还是比较粗略的,因为人口密度显然不可能呈简单的直线分布。实际上,特别是古代,人口密度主要决定于土地承载力,而土地承载力主要决定于自然条件,自然条件中最主要的又是气候资源。例如,温带中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到二年三熟,亚热带则一年两熟到三熟,热带甚至农作物全年都可生长;再有,气候资源中各个要素的配合也十分重要,例如,西北沙漠地区水分缺乏,热量再丰富也无法生长庄稼;青藏高原地区热量缺乏,水分再丰富多数农作物同样也无法生长。因此,只有东部有季风气候的地区,既有适当热量,又有适当水分,而且配合良好:全年雨量大部分下在热量和光照资源最为丰富的夏季半年(俗称“水热同季”)。而东部季风气候地区大体就分布在胡焕庸线以东南的地区。

实际上,我国还有更准确的胡焕庸线。

上世纪50年代,中国科学院组织并发表了《中国自然区划》。区划中把我国划分为三个自然单元,即东部季风、蒙新高原和青藏高原。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气象局组织全国有关单位进行中国农业气候区划(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沿用了《中国自然区划》三大块的思路,把全国相应划分为东部季风农业气候大区、西北干旱农业气候大区和青藏高寒农业气候大区三个一级区。胡焕庸线以东南的广大地区基本上就是人口密集的东部季风农业气候大区的范围,而线以西北基本就是西北干旱和青藏高寒两个农业气候大区,都是地广人稀的人口低密度牧区。西北干旱区中只在有水源的地区才灌溉绿洲农业,青藏高寒区中只有最低海拔地区才有河谷、盆地农业,但面积都很小。

既然人口密度主要决定于农业气候条件,因此中国农业气候区划中东部季风气候大区和其他两个大区之间的分界线(西界),就应该也是比胡焕庸线更精确的人口密度分界线。

如果将胡焕庸线画在中国农业气候区划图上,那么,区划中东部季风农业气候大区西界,确实穿行在胡焕庸线的两侧(因此东部季风农业大区面积大体也是占全国总面积的43%左右),这就证明了胡焕庸线的科学性。但是由于胡焕庸线是根直线,因此必然不可能最大限度地契合自然条件即人口密度分布的实际。例如,在东北地区,胡焕庸线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部分地区从东部季风气候大区划了出去,而把西北干旱农业大区中的哲里木盟部分牧区划了进来;再如中部地区把陕西宝鸡以西渭水河谷等,从东部季风农业气候大区划了出去;再如在南部地区,把青藏高寒区中的最东南部(例如木里藏族自治县)等划了进来。这样一进一出,就降低了胡焕庸线两侧人口密度的对比,这从展览会上的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上叠加的胡焕庸线也可判断出来。

展览指出,胡焕庸线两侧的人口密度对比为42.6(西北侧):1(东南侧),那么,很有可能,中国农业气候区划中东部季风农业气候大区西界两侧的人口密度比,会接近甚至超过50:1,或者说东部季风农业气候大区西界以东43%国土面积上居住着全国约95%甚至96%的人口。

不过,尽管如此,胡焕庸线无疑仍不失为我国既能鲜明反映最重要特点又最简明易记的人口密度分界线。

《中国科学报》 (2014-12-12 第19版 作品)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