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文静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12-12
选择字号:
后APEC时代:依然有故事可讲

 

关于APEC 的文化主题展览依然吸引着大量的观众。张文静摄 郭刚制图

北京APEC结束之后,在水立方、在怀柔雁栖湖、在华光国瓷艺术馆、在江苏南京的工美艺术精品馆,关于APEC的文化主题展览依然吸引着大量的观众,其所带来的后续效应却热度不减,而且更加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本报记者 张文静

12月5日,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内的APEC全家福合影区十分热闹。虽然是工作日,但前来参观游玩的观众依然不少。一位阿姨一边把相机交给同伴,一边不放心地嘱咐着“把这些字都拍进去啊”。台子的另一面,大人们哄笑着让孩子摆出各种拍照姿势。“这儿和电视里一模一样啊!”一位观众感叹道。

时间退回到一个月前的11月10日晚,这里正是APEC领导人欢迎晚宴的举办地。参加APEC中国峰会的各成员经济体领导人、代表及配偶身着中国式服装,在极具特色的蓝色膜结构背景板前集体合影,留下了此次APEC最为经典的一瞬。如今,这里依然碧水澄澈、彩标盈动。只不过,从传来的欢声笑语显示出,这里的主角已经变成了普通观众。

不仅在水立方,在怀柔雁栖湖、在华光国瓷艺术馆、在江苏南京的工美艺术精品馆,关于APEC的文化主题展览依然吸引着大量的观众。APEC结束了,但其所带来的后续效应却热度不减,而且更加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踏上APEC之旅

“这么多餐具都是一个人用的?”望着水立方宴会厅餐桌上摆放的APEC晚宴餐具,一位女士吃惊地问同伴。“人家菜是一道一道上的,吃完一道,餐具就端下去了,再上下一道菜。”同伴似乎对APEC晚宴的细节很了解。“黄色的这套总共有68件餐具!”一位观众在反复数了几遍之后说道。“高大上啊!”听闻此语,人群中不由得发出啧啧声。

在水立方APEC晚宴主场宴会厅,不少观众聚集在摆放着两套“国韵黄”和“珍珠白”餐具的餐桌旁,一边看一边议论着餐具的花纹和样式。

“今天,在餐具展示区驻足观看的观众就没断过。”在现场服务的一位高校学生志愿者告诉本报记者,比这里更热闹的只有全家福合影区了。

“11月22日,举办过APEC欢迎晚宴的水立方重新面向公众开放,同时开启了‘上善若水,APEC之旅’的深度游活动。从入口处起,跟随着指示箭头,游客可以沿着宴会当晚的贵宾线路来一次原汁原味的亲身体验。”水立方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游客首先可以来到领导人合影区合影留念,随后来到晚宴大厅,体验国宴、国风、国韵的景观。宴会厅内,山水画幕布遮挡了原来的观赛座椅,令人仿佛置身于充满诗情画意的中国山水之中。绢纱轻垂、曲水流觞、亭台楼阁、美轮美奂。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脚下极富文化底蕴的“曲水流觞”,体会餐桌上陈列的国宴餐具、用品的精美巧妙。

眼前的美景还不够,人们还可以一试舌尖上的美味。在宴会厅外,人们可以买到领导人享用的国宴点心,包括中式点心“国宴四宝”和西式点心,中式点心是最具有老北京特色的四种小吃——豌豆黄、驴打滚、艾窝窝和萨琪玛。点心部销售人员告诉记者,其中卖得最好的要数98元的“国宴精点”套餐和28元的“国宴四宝”。

在接受采访时,水立方工作人员表示,“上善若水,APEC之旅”开放首日,水立方游客量就突破了1.4万人次。开放游览以来,每天的平均游客量约为8000人次。APEC晚宴点心日均销售约1000份。后APEC的热度可见一斑。

后发效应持续不减

据水立方总经理杨奇勇介绍,此次“上善若水,APEC之旅”预计开放至春节前。而且,这次活动的举办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游客近距离接触APEC欢迎晚宴的需求,更是为了让观众能亲身体验APEC中的文化元素。为此,水立方专门培训了“APEC之旅”的讲解团队,以利用和挖掘更多的文化资源,让游客了解APEC晚宴更多不为人知的细节,品尝国宴甜品,购买APEC特色定制纪念品,感受水立方别样的文化气息。

不仅是水立方的欢迎晚宴,APEC服装、陶瓷和文创产品等都以自己的方式持续着APEC的后发效应,让其中展现的文化元素为更多的观众所知。

比如,在APEC峰会21国首脑会后午宴上,“国彩天姿”餐具大放异彩,引起了广泛关注。11月15日,在怀柔雁栖湖雁栖酒店,“中国瓷,复兴梦”华光国瓷·2014 APEC首脑用瓷展启动。不少观众慕名前往,近距离感受国宴用瓷的魅力。在雁栖湖展览结束后,从11月18日起,该展览转移到位于北京通州的华光国瓷艺术馆展出一个月。

此次的APEC峰会同样引起热议的当然还有“亚太全家福”上各经济体领导人穿的“新中装”。“新中装”的主要面料是来自苏州的宋锦,而“新中装”上的海水江崖纹则由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卢福英及其绣娘团队完成。

11月27日,在江苏南京工美艺术精品馆,一场名为“丝路中国·锦绣霓裳”的APEC“新中装”宋锦、苏绣艺术展开幕。展览开幕式当天不仅有APEC服装的核心面料宋锦亮相,同时,为面料绣花纹的苏绣大师卢福英及其团队也在现场绣起了海水江崖纹,引得不少观众围观。

12月11日至14日,第九届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在北京举办,包括APEC峰会的“国礼”《长城·永恒的记忆》画作、“韵泓筷子”等APEC文创商品也在博览会上亮相。

“这次APEC峰会后,很多相关企业都有了这种事件性营销的意识,这是市场成熟的一个标志。”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首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沈望舒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如此评述。

“让观众来一次穿越”

在沈望舒看来,此次水立方推出的“上善若水,APEC之旅”深度游活动,利用APEC场景和接待流程来扩大事件性营销的效果,其实是世界上惯用的做法。

“凡是有过著名人物、重大事件或消费者感兴趣事件的地方,按照常规的市场运作,都不会把余热浪费掉,在国内影响较大的比如后奥运效应和后世博效应。”沈望舒认为,重大事件或活动,由于社会和所在单位都投入了巨大成本,所以不仅要考虑一次性的使用,也要让这种效应长时间滞留。“而且,这是一种权威的背书,一旦有国家权威的或者国际公认的认可,这种价值如果不利用就是非市场了,那是很奇怪的。”

曾有一次,沈望舒去韩国,接待方就特意带他去了一个小餐馆。沈望舒问为什么带他来这里,韩国工作人员解释说:“因为上星期我国总理到这里来吃过饭。”“这就是名人效应,有时对所在机构来说,这是可遇不可求的重要资源,对其加以利用应当是常态,只不过我们以前对此不敏感,把资源浪费掉了。”沈望舒说道,“应当抓住这样的事件性营销,使文化效应长期在市场上滞留,避免人未走、茶就凉的现象发生。”

沈望舒认为,此次水立方利用APEC的文化场景对公众开放,特别符合国际博览局关于风貌区的三个描述,即“复原式陈列、情景式再现、角色式扮演”。

“如果这个地方发生过重大事件或活动,那就让观众来一次穿越。何必非得让人们板着脸听解说词呢?为什么不让人们参与、互动和体验呢?现在还有谁愿意跟着导游的小旗后面狂跑呢?”沈望舒笑着说,“虽然因为时间很紧,我们现在做的东西可能还很表面化,但这反映出我们正在努力地贴近市场和消费,努力让我们要告知和宣传的内容用时尚和流行的方式表现出来。”

在世界上,英国是在创意产业方面独树一帜的国家。在见到英国创意产业创始人之一的菲利普·多德时,沈望舒时常问他:“你们为什么不和德国、日本、中国等一样叫‘文化产业’,而是称作‘创意产业’呢?”多德总会反过来问沈望舒:“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中国为什么没有好故事?为什么没有讲好故事的能力呢?”这个问题让沈望舒深思良久。“而现在,不管是雁栖湖、水立方,还是颐和园开发元首夫人路线的旅游项目,大家都开始注意到用形象、吸引和凝聚的方式来进行营销,而不只是用各种副词和形容词来描绘了。”

对于APEC后发效应的热度持续不减,沈望舒认为,其核心原因还是APEC本身。“核心业务办得精彩,附属的东西才会引起人们的兴趣。人们去参观奥运场馆、世博场馆和此次APEC峰会现场,无疑是带着一种文化的自信和自豪而去的。文化成功会带来社会动员力、号召力和凝聚力,手段和方法的引导还在其次。人们愿意去体验APEC峰会的流程,是因为这是正在发展的中国无数精彩事件中的一件。”

参与者的心声

11月11日,APEC领导人圆桌会议在雁栖湖国际会议中心召开,新闻直播中极具中国古典特色的会场——集贤厅立刻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这间面积达1200平方米、高12米的集贤厅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教授马怡西主持设计,主要采用了木质材料,并与景泰蓝技艺相结合。

集贤厅内,斗拱、雀替、牛腿柱等中国古建筑构件随处可见,显示出“融通今古、博雅东西”的设计风格和“有源头、有创新”的构造技术。

APEC会议结束后,雁栖湖国际会议中心对媒体开放,借由记者的镜头和文字,公众对集贤厅的了解也更加深入。

对于普通公众来说,集贤厅是神秘而高雅的,但对于集贤厅木作装饰工程副总工程师、北京嘉乾阁红木家具公司董事长、中国传统工艺大师胡钢新来说,这里的每一处细节都是那么熟悉,因为这里凝聚了他和整个团队的智慧和汗水。

如今,提到亲身参与到APEC会场的木作装饰工程,胡钢新还是难掩激动。

当时,担任该工程总工程师和总指挥的不凡木业(北京)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中国传统工艺大师傅团忠认为,此次工程任务重、工期紧、要求高,非同一般。

为求稳妥,也为求工程高水平、高质量完成,他聘请了(北京)东阳市明威堂红木家具有限公司董事长吴金伟以及胡钢新担任副总工程师,希望他们能带领整个团队一起创造这个大型室内木作装饰工程的奇迹。

胡钢新说,他们几个人日以继夜地创作,并安排木作师傅和雕刻师傅轮班做活儿,24小时不停工地赶制,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斟酌,用红木精雕细琢,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仅用6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从只有图纸到全部完工交付的整个过程。

“现在回过头来看集贤厅古色古香的红木韵味,感受那浓重的中国古典建筑装饰风格,在内心激动之余,更有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胡钢新说。(张文静)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