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涛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11-28
选择字号:
河流消失于沙漠的地方

 

■金涛

读《沿河而居》,想起一桩往事。

早年去南美,一次在秘鲁西部的沙漠中驱车而行。沙漠中寸草不生,除了起伏的沙丘伸向天际,没有任何生命迹象。在沙漠东边,是安底斯山蜿蜒的山岭,可是这里的山岭也是岩石裸露,没有草木,像月球一样荒凉。因此在这般环境严酷的沙漠中看不见一个人,没有居民在这里生存。可是,有趣的是,当唯一的泛美高速公路孤独地在沙漠中穿行,突然经过安底斯山的一处宽阔的山口,这时你会看见有一条来自雪山的河流从峡谷中奔流而出,流向沙漠,于是奇迹发生了,在河水流经之处,或者河水潜入沙漠,都会出现一个绿洲,碧绿的庄稼,高耸的防护林,水声潺潺的渠道,人烟密集的城镇和村庄扑入眼帘。那些城镇的规模依绿洲的面积大小而不同。

这里的一个个绿洲,都是源自安底斯山的河川的产物。它们是秘鲁经济最发达的地方。

《沿河而居》写的是新疆南部的克里雅河的过去和现在。这条源自昆仑山的河流,汇集了多条大小支流,孕育了山前的和田绿洲,继而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形成了一条绿色走廊。最终消失于茫茫流沙中。在克里雅河下游的沙漠腹地胡杨林里生活的达克雅博依人,译成汉语就是“沿河而居的人”。他们从何而来,如何在严酷的环境中生存,他们有怎样的风俗习惯?作者正是带着这许多疑问,骑着骆驼,在沙漠中跋涉,寻访了长期与世隔绝的达克雅博依人, 也为克里雅河扑朔迷离的历史梳理出比较清晰的轮廓。

据人们口口相传,达克雅博依人的祖先是400多年前从克里雅古城木尕拉和喀鲁克(即今之于田)迁徙而来,原因是躲避战乱。他们抛弃富庶的家园,一直向北,沿着克里雅河向荒无人烟的大漠深处逃遁,在有胡杨林生长的河岸栖身。他们深知,有胡杨林的地方就有水。

400年后的今天,跟随作者的脚步,走近一个个孤零零的简陋木棚,所见到的达克雅博依人过着近乎原始的物质生活:放牧羊群和少量的骆驼,以干枯的胡杨枝条搭木棚(四面透风),掘水井而居,以枯枝作燃料,用热砂烤馕为食。由于草场、水源的限制,他们居住很分散,有的聚落只有几户甚至一户。虽然生活清苦,几近与世隔绝,现代文明离他们十分遥远,但他们淳朴善良,热情好客,互相帮助,从不狩猎,与大漠、河流、胡杨林和睦共处。

作者经过一番考察,证实克里雅河如今已经日渐萎缩,水量日益减少,这也是达克雅博依人目前面临的生态危机。沙漠化加剧,吞噬草场与河道,河道不断变迁,胡杨林枯死,正在威胁这些沙漠中的居民。作者考察证实,在沙漠腹地发现的古城废墟证明,历史上水量充沛的克里雅河比现在长得多,曾经注入塔里木河,沿河是南北向的古丝绸之路的通道,是一条生态良好的绿色长廊。由于气候变化,昆仑山冰川萎缩,融化的雪水减少,加上人口繁殖,上游截流等等原因,克里雅河水量愈来愈少,终于消失于大漠。这也是世界上干旱地区许多河流的命运。

人类文明与河流的关系,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常识,正如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所言:“埃及是尼罗河的恩赐”,其实世界四大古代文明都是河流的恩赐。河水流过的地方孕育了人类最早的原始部落,形成交通便捷的水陆码头和人烟稠密的城镇;河水滋润的大地成为富饶的农田、牧场、果园、林带。河流与人类的文明、社会的进步,关系太密切了。当然,可想而知,当河流水量日渐减少,水质恶化,甚至断流,带来的后果也是不难想象的。

《沿河而居》是一本实地考察、发人深思的成功之作,写的是一条小河的历史,从中却不难看出世界的趋势。

《沿河而居》,尚昌平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3月出版

《中国科学报》 (2014-11-28 第10版 读书)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网APP论文&基金最新活动来了 他们的15年“铸剑”之路
星链卫星让射电望远镜“失明” 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的十大注意事项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