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萨苏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11-28
选择字号:
科学院里的种菜趣事

 

■萨苏

科学院对于科研人员而言,不仅仅是个工作单位,而且是他们生活的地方。

记得我小时候,父亲分了一套带厨房的房子,房子所在的这一排宿舍后面有个小院。虽然没有院墙,院子里面却是楚河汉界,条块分割。各家自有势力范围,用排水沟分开,界限清晰,而且分得公平。

各位研究员都把这块院子当成了“自留地”,还有几位种了瓜果蔬菜,一到季节,翠的黄瓜,白的菜花,偶尔有人买了蝈蝈挂在那里嘶叫,还真有几分农家乐的味道。

科学院的科研任务挺忙的,还有闲心伺候这个?的确是忙,但耽误不了大家种菜,调剂调剂脑子是一个方面,另外就是为了尝个鲜,自己种的黄瓜、扁豆摘了就炒,不是一般的好吃。看很多科学家传记,不是拿馒头蘸墨汁就是抓着板擦当面包,假如搞数学都到这个境界,我母亲是肯定不会嫁给我父亲的——动物园的猩猩也不会拿板擦当面包啊,这是什么智力水平嘛。实际上我看到的数学所长辈们都挺会生活,其中颇有几个美食家。比如广东出生的唐友三研究员,讲广东烧腊能把人讲到上午九点半就奔饭馆吃中午饭去——怎么那么早?馋的。但他和我家的邻居郑朝周研究员比起来还有些“小巫见大巫”,郑家若是做红烧黄花鱼,院子对面的大众饭馆都要倒霉——客人们闻见了往往都点这道菜,可大众饭馆的厨子还真做不出来。

研究员们种些新鲜蔬菜,不仅仅是节俭,也许还有一点儿馋嘴的因素在里面——当然更可能是他们的孩子馋嘴的因素。

对我们这些小家伙来说,后院种菜,不仅仅是为了吃,这种浇水施肥、上蹿下跳的运动,本身就很对青春期精力过盛孩子们的胃口,看着自家院子里的东东开花结果,比吃还有趣。而孩子就是孩子,折腾之余,便常常不免很期待自己家的地里长出别人家没有的古怪东西来。

这种愿望几乎没有谁得逞过,因为这一排最头上一家住的是参加过西藏平叛的老战斗英雄,复员后在科学院做处长的俞师傅。俞师傅把自己的自留地调理得有声有色,南瓜结的跟小磨盘似的,丝瓜搭了架像凉亭。没事就可以看见俞师傅悠然自得地背着手看自己的大南瓜,那份专业水准和耐心谁能跟他比?

笔者这里有过一次“几乎”可以成功的挑战。

有一年连阴天,雨淅淅沥沥下了半个月,等过了半个月去看,地里长出一根绿色的爬蔓,蜿蜒了很长。我母亲看了,说是红薯,就准备拔掉。笔者好奇心重,坚决保护,心中期待种出个足球那么大的红薯来。这红薯果然很给面子,蔓长得又快又长,生机勃勃,大有一种“红薯王”的风度。那段时间不但笔者十分上心,一院的弟兄们也都浇水施肥、多来帮忙。

到秋后这红薯蔓居然长得像小葡萄藤一样粗细,笔者十分得意,专门拉了几个兄弟一起收获。大家拉住红薯蔓奋力一拉,结果差点儿集体摔跤。吃惊之下去看拔出的东西,却只有一串比花生大不了多少的果实,和粗大的茎蔓实在不合比例。

很久以后,才明白这纯粹是我们自己没有经验所致——你让它的叶子茎蔓如此疯长,它哪儿还有养料去长红薯啊!

记忆中种得很热闹的要数数学所的副研究员荆先生。

荆先生是标准的知识分子,他家有个顽皮的小家伙叫小春,我们在给菜园浇水的时候,小春往往在架子上抓天牛或者大青虫,然后用放大镜、老虎钳等酷刑处死。这个习惯让他爸爸十分不爽,经常加以制止。

荆先生和大多数数学所的研究人员一样,并不懂得园艺,但是他弄来的种子好,是北京人常吃的“猪耳朵扁豆”。荆先生为了种扁豆下了不少功夫,搭起一个竹子编成的架棚,扁豆秧爬得很茂盛。

到了收获期,扁豆是陆续成熟的,荆先生每天都会得意地摘十个八个扁豆,加点儿肉丝一炒就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好菜。大院古风犹在,荆先生也不免给大家送些,于是皆大欢喜。

然而,有一天笔者翻窗去浇水,却见荆先生看着扁豆架子发呆,和屋里的荆太太在说话——

荆先生:还是丢了一个,最大的那个。

荆太太:你怎么知道丢了?好几百个呢,你弄错了吧?

荆先生:没错,三个最大的,(说着用手一比划)是个等边三角形,现在那边角上的那个没了。

荆先生:又是小孩子耍把戏弄的吧?小春!

这天下午见到小春,小春好像还有点儿受了委屈加委靡不振的感觉。

第二天,又听到荆先生在院子里看着那个豆架发脾气,扁豆又丢了一个,等边三角形是没了,只剩了一个角。

这回荆先生不再废话了,生气地叫道:小春!小春连忙跟头把式地出来了。荆先生正要训话,忽然发现剩下那个豆角有点儿怪异,连忙伸手把豆角翻了过来,一只大天牛正吃得悠哉游哉呢。荆先生一把将天牛抓了起来。

小春问:爸,有事吗?

荆先生:唔,没事。

小春看看他爸爸,这不太像没事的脸色嘛,张了张嘴,积威之下还是没敢说话,掉头要走。

荆先生正要把天牛往地上摔,看看那残缺不全的豆角,忽然把牙一咬,叫:小春!

小春回头。荆先生把手中的天牛递过去,道:你拿去,愿意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吧。

这回轮到小春莫名其妙了,呆了半晌才接过天牛。那天牛的命运如何,就不得而知了。

从后面看,忽然发现这父子俩真挺像的。

那一年,荆先生家吃了很多次豆角,让人羡慕。

《中国科学报》 (2014-11-28 第3版 史记)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网APP论文&基金最新活动来了 他们的15年“铸剑”之路
星链卫星让射电望远镜“失明” 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的十大注意事项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