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珉琦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11-28
选择字号:
《星际穿越》前,多一点温和与善良

 

■胡珉琦

未来的某一天,在沙尘暴和植物枯萎病的袭击下,人类面临生存的绝境。一群科学家在“未来的人类”指引下,穿过虫洞试图寻找适合人类生存的另一个星球。最终,掉入黑洞,进入五维空间,并通过时空穿越,使人类找到了逃离地球的终极办法……

随着英国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电影《星际穿越》的热映,高冷的理论物理好似在民间迎来了一场盛会,那些熟悉它的和不熟悉它的人都兴致盎然地参与其中,有人崇拜,有人批判。

仰望星空的人,从来都是孤独的。突然有一天,许多人走近来,好奇地询问,“你们看到了什么”。事实上,他们关心的是,“我们将会如何”。

人们希望了解相对论、时空畸变、虫洞、黑洞、五维空间等这些原本艰涩难懂的理论,除了更好地理解这部电影,似乎也为得到在未来人类离开日暮地球的可能的解释。

科学,一旦与生命息息相关,人们就会不自觉地想要靠近它。

不过,熟悉它的人会说,“且慢,这不是一部最科学的电影”。

用机器人从黑洞赤奇点带回的量子数据,就可以解开引力和量子机制共同作用的难题,从而使人类通过操纵引力而离开地球?抱歉,这个结局背后还没有真正的物理学。

可这真的不那么重要。

所谓的科幻,有可能成为未来某天的伟大发明,或者,只是造了一个完美的梦。它的魅力在于吸引,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诱惑”。

《星际穿越》的价值不在于它的“现实合理性”,而是带领了普通人尝试跳出这个星球的思维,即便只是稍稍地,在意了一下宇宙的面目。并对那群孤独的、孜孜不倦的仰望者表达敬意。

有意思的是,因为《星际穿越》中反复提到的一首老诗,还让这部电影受到了不少文学人士的关注。那是英国作家、诗人狄兰·托马斯的代表作《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托马斯的诗宏大、开阔,他描写的是面对个人的死亡,不要束手就擒,要咆哮、要燃烧。这似乎是这部电影的力量源泉,也是极易获得共鸣的所在。

然而,就现实而言,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星球已然是最安全的了。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距离适中,使地球既不会太热,也不会太冷;由于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其引力可以使大量的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形成保护地球的大气层。一切是那么奇迹般的恰到好处,才有了生命的诞生与延续。

地球至今已有近46亿年的历史,此前认为,太阳还可以平稳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50亿年。最新研究表明,由于太阳的光度增加,地球上的水将逐渐蒸发,生物的寿命也许还有10亿年时间。

《星际穿越》没有回答,人类究竟何以面临毁灭。可以肯定的是,在如此漫长的时间里,最大的不确定因素在我们人类自己身上。

现代文明在最大可能地挖掘这个星球的价值的同时,也在透支物种的寿命。人类对气候、环境变化的认识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距离绝境还有多远,人类也不得而知。

既然黑夜尚未来临,何必怒斥光的消逝。之于壮年的地球,人类不正应该多一点温和与善良,少一点狂暴与对抗吗?

《中国科学报》 (2014-11-28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网APP论文&基金最新活动来了 他们的15年“铸剑”之路
星链卫星让射电望远镜“失明” 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的十大注意事项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