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秦志伟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11-26
选择字号:
你所熟悉的马铃薯,其实很陌生


 

■本报见习记者 秦志伟

地梨、地苹果、洋芋、金地蛋……你知道这些都是什么农作物吗?它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土豆,学名马铃薯。

马铃薯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食物,可是很多人并不知道马铃薯是“世界公认的最伟大的食物之一”。你所熟悉的马铃薯,其实很陌生。

从食物消费的角度讲,马铃薯是世界上仅次于稻米和小麦的第三大主要粮食作物。马铃薯作为人类21世纪的健康食品正在崛起,逐步成为日益昂贵的谷物之替代品。

联合国粮农组织认为,马铃薯是解决全球粮食安全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案。在我国,马铃薯正成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并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近年来,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和产量持续增加,然而生产上仍面临着诸多严重制约,影响马铃薯产业健康发展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种业难成规模

近年来,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和产量持续增加,全国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8500多万亩,种植面积占世界总面积的28.21%;总产鲜薯9754万吨,平均亩产达到1140公斤。但我国马铃薯单产仅960公斤,列世界第93位,不到世界的平均水平。

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孙慧生表示,要提高马铃薯的单产和质量,最关键因素是种薯。

从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上来说,我国已成为马铃薯第一生产国,然而单产却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究其原因,脱毒种薯应用比例小是一个重要原因。

“采用脱毒种薯是实现高产的主要保障。”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宁夏固原农林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郭志乾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

据中国农科院调查分析,在我国主要种植马铃薯的西部地区,马铃薯种薯应用普及率不足50%,生产上应用的种薯多为三级以外的种薯,基本已失去种用价值,合格种薯供种率仅为全部种植面积的20%左右。生产上农民多采用相互引种、换种等措施维持低水平的生产,品种混杂、种薯退化成为制约马铃薯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我国虽然是马铃薯生产大国,但每年消化的脱毒种薯不会超过1200万吨,实际年消化1/4,即300万吨。这也是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不断增加但产量难以上去的根本原因。

国家马铃薯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华中农业大学马铃薯实验室教授柳俊向《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实际上,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荷兰、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就建立了脱毒种薯体系并进行生产,产量和品质都保持在较高水平。

“国内要求推广脱毒种薯,在我国西北,如甘肃、宁夏,脱毒种薯占比已经达到50%~60%左右,但在南方地区还没有达到这个程度。”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刚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

同时,抗旱高产品种缺乏。马铃薯品种具有一定的气候适应性,只有选择适合在种植区域气候环境下生长发育的品种,才能保证较高的产量。

刘刚介绍,国外如“大西洋”“费乌瑞它”“夏波蒂”等主栽品种非常成熟,规模化的生产基地、机械化的生产方式、适宜的加工产品形式以及食用消费方式等,保障了马铃薯的品质和产量,实现了马铃薯产业良好的综合效益。

然而,在国内,种薯脱毒还不是很理想,还没有培育出稳定性好的替代品种。

“脱毒种薯质量不高,马铃薯具有种性退化现象,即连续种植几年后,自然出现长势衰退、茎叶病态、产量品质降低的现象。”郭志乾说。

深加工水平待提高

记者从中国食品工业协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了解到,2012年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521万公顷,总产量8154万吨,全行业加工转化800余万吨马铃薯。

尽管随着我国马铃薯加工业的加速发展,我国马铃薯加工利用比例额度有所提高,但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马铃薯全粉、淀粉产能增加较快,但后端食品开发利用仍须扩大。

“马铃薯加工水平不高,从量上看,加工转化的马铃薯占鲜薯总量不到20%;从质上看,生产成为淀粉占多数。”柳俊对记者说。

世界马铃薯加工强国加工产品比例达80%,种类多,技术装备水平先进。其品种专用化,分为食品专用型、淀粉专用型、油炸专用型和全粉专用型等。如荷兰有200余种,美国的大西洋、考外特、斯诺顿和加拿大的夏波蒂等品种,均为世界著名的马铃薯油炸型专用品种。

目前我国马铃薯产业基本效仿西方模式,不仅优良品种是从美国、荷兰、澳大利亚等国家引进,薯片、薯条等西式快餐食品的加工技术工艺与装备也几乎照搬国外。

刘刚表示,我国多年来自主选育或主推的马铃薯品种大多是用于鲜食和菜用,加工专用薯因种种原因,在生产中难以成气候;在引进消化和自主研发的加工技术与装备这方面,比较成熟的还是马铃薯淀粉装备技术及其相关产品。

“在马铃薯加工中,淀粉加工的比例最高,占60%~70%左右。”刘刚说。

业内人士介绍,有研究表明,从行业利用上看,发达国家80%的马铃薯淀粉用于医药、纺织、造纸及石油工业等领域,而我国目前90%的马铃薯淀粉是用于食品工业。

作为工业原料,马铃薯有如此大的发展空间,却并未完全使“小土豆”做成“大产业”。

“马铃薯全粉是马铃薯加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全粉能最大限度地保留了马铃薯细胞组织的完整性,也最大限度地保留了马铃薯的营养和风味。但是目前全粉的加工成本很高,这是一大问题。”刘刚说。

据食品专家分析,仅就目前国内市场而论,马铃薯全粉年需求量在3万吨以上,如考虑到国际市场,年需求量不小于10万吨。

马铃薯除食用外,还可以制糖、酿酒。

贮藏技术须加强

贮藏是农产品产业链延伸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刘刚表示,贮藏技术是马铃薯产业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技术环节。

近50年来, 马铃薯产业得到迅速发展。据估计,在过去20年间, 我国马铃薯产业以4%的年递增速度发展, 在全球150个生产国中, 我国是名副其实的马铃薯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

随着我国马铃薯产业化的发展,马铃薯的生产、加工能力得到了迅速提高,但也出现了马铃薯产品的地区性、季节性等局部结构性过剩与专用品种的地区性、季节性供应不足共存的现象。

“依靠科学技术,提高马铃薯贮藏保鲜能力,是解决该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郭志乾说。

西方国家的现代化马铃薯贮藏也仅有30多年的历史,但发展非常迅速,因其贮藏设施优良、技术先进,贮藏损失较低。

以英国为例,1992年,75.8%的生产者贮藏的马铃薯中,装箱占总贮藏量的45%,利用专用贮藏库贮藏的马铃薯35%,一般库贮藏的马铃薯53%,传统室外堆藏占10%,其他方式占11%。

而在我国,传统贮藏占主流,贮藏损失比例大。

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由于思维观念、投资条件和技术水平等的限制,马铃薯贮藏方式和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生产中以农户分散贮藏为主,仍然沿用根据各地贮藏期的外界自然条件,尤其是冬季空气寒冷等气候条件以及地理条件形成的传统贮藏方式,收获后的贮藏损失比例一直保持在10%~25%左右。

“传统的贮藏方式,虽然借助了当地的自然条件,能够以最低的能耗将马铃薯安全保存一定时间,满足粗放的生产和消费的基本需要,但由于缺乏必需的记录和控制温、湿的设备,缺少机械通风和制冷设备,没有使用高科技含量的专用建筑材料,没有科学的库房设计,没有将种薯、食用薯甚至加工原料薯分开贮藏,而且机械化程度低,不善于借助于化学试剂的使用。”郭志乾说。

近年来,在北方马铃薯产区马铃薯储藏能力不断加强。以内蒙古为例,2013年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大型恒温储藏库储能达65万吨,建成200吨以上的贮窖6000多个。专家调研显示,每年内蒙古马铃薯储藏总量约占总量的30%~40%。

虽然我国已有现代化专用型马铃薯贮藏库,但郭志乾表示,这些贮藏库多是从国外进口设备和技术,贮藏技术创新不够,技术储备不足,经营管理人员和相应的管理技术缺乏,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库房应有的作用。

同时,实际贮藏过程中,多数贮藏管理粗放,贮藏期间管理措施不到位。

解决这些问题势在必行。郭志乾认为,不仅相关部门需要重视,现有科技队伍,尤其是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队伍也要加强马铃薯贮藏相关领域科技成果的研发,加大科技投入,强化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中国科学报》 (2014-11-26 第7版 产经)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究人员设计出能杀灭耐药菌的新型抗生素 太阳系外围可能隐藏着一颗“Y行星”
木卫三或可成为巨型暗物质探测器 探测到有史以来最明亮的快速射电暴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