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科峰
日前,广州市政府官网公布新规称,来穗人员应当自到达居住地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持本人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明,向所在街道(镇)或者社区(村)来穗人员服务管理机构,申报居住登记或者居住变更登记。相关负责人回应外界质疑时表示,这主要是因为广州流动人口管理压力大,但到广州旅游、出差、治病、开会等不需要登记,新规最迟下周出台细则。
这显然不是个好主意。在人口自由流动成为大势所趋的当下,公民的自由流动权应当是一种基本的权利。只要不触犯当地法律,公民完全可以选择自愿登记或者不去登记。因此,要求外来居民进行登记注册,显然是逆潮流而动。
姑且不论这项政策是否对非广州人存在歧视,但就执行度而言,这项政策的可操作性就不大。试想,在当事人不愿意透露自身来穗目的的前提下,政府部门怎么判断他是来旅游、出差、治病或者开会,而不是做其他的事情呢?难道公民没有在旅游、出差、开会期间办理其他私人事务的权利吗?一项执行度不高的政策,显然会成为公众嘲笑的对象,也有损政府的公信力。
那么,这项明显有些荒谬的政策为何会出台?这和今年1月28日刚刚挂牌成立的广州市来穗人员服务管理局脱离不了干系。该局是此次来穗人员居住登记工作的监督执行单位,也是负责统筹全市来穗人员服务管理的工作单位。“新官上任三把火”,正如相关负责人所称,“广州流动人口管理压力大”,压力之下,自然怪招频出。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年底,广州登记在册的流动人口已达686.7万人。而其他没有登记的外来人口,至少有百万之多。人口多对于大城市来说,自然是一种压力,但我们应该意识到,人口本身就是最大的财富,没有改革开放以来数百万外来人口的贡献,广州绝没有今日的繁荣。国外的纽约、旧金山也是数千万人的大城市,但绝没有出台过强制性的外来人口登记政策,北京、上海这样的大都市也都没有类似举措。广州出台这样的政策,从根本上来说,还是出于计划经济时代的思维,体现出高高在上的管理者心态,更是一种变相的懒政。
事实上,面对外来人口的压力,管理不如服务,压制不如疏导,广州市有关部门更应该做的,是在改善公共服务体系,利用产业结构升级改造疏散人口等方面下功夫。
《中国科学报》 (2014-11-26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