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萨根与中国 |
——纪念“科学讲解员”卡尔·萨根诞辰80周年 |
■李大光
【在西方科学家的作品中,似乎只有萨根经常引用中国古诗来阐述他的思想。】
卡尔·萨根(1934~1996)生前是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天文学教授,同时又是世界著名的科普作家。他对科学的精辟见解使他成为“唯一能够用简单扼要的语言说明科学是什么”的科学家。
作为科学家,卡尔·萨根在美国航空航天局的“航海者”“海盗”“旅行者”和“伽俐略”宇航探险计划中曾起到重要的作用。为此,他荣获美国航空航天局颁发的特别科学成就奖,两次荣获杰出公共服务奖和航空航天局颁发的阿波罗成就奖。荣获的其他奖项还有:美国太空航行委员会的约翰·F·肯尼迪太空航行奖;探索者俱乐部第75届年会奖;苏联航空联合会康斯坦丁·柴科夫斯基奖;美国天文协会马素斯基奖;美国国家科学院授予的公共福利奖;美国国家科学院的最高奖,以表彰他在“将科学应用于公众福利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于1982年将2709号小行星命名为“卡尔·萨根”。
20世纪70年代末,由萨根自编、自导、自演的大型科学电视系列片《宇宙》,在世界上引起极其强烈的反响。这部电视片被翻译成10多种语言,在60多个国家放映,观众达到6.2亿。同时该系列片还获得了艾美奖和皮博迪大奖。与这个电视片配套的科普书籍《宇宙》成为《纽约时报》连续70周发行量最大的畅销书,是历史上英语出版的科普书中发行量最大的书籍。在此之前,萨根的《伊甸园的飞龙》获得了美国普利策奖,这是对他在公众理解科学领域中所作出的杰出贡献给予的最高奖励。除此之外,萨根还著有《布鲁卡的脑》《无人曾想过的道路:核冬天和武器竞赛的终结》《被遗忘的前辈的影子》《接触》《彗星》《宇宙中的智能生命》《暗淡蓝点——展望人类的太空家园》《魔鬼出没的世界》等书,他的作品唤醒了人们对科学的追求。
萨根对中国伟大的文化和历史渊源情有独钟。在萨根逝世十周年时,笔者邀请萨根遗孀安·德鲁彦给中国萨根作品爱好者写几句话,她的回信中充满了对中国的向往:“尊敬的李大光教授:非常感谢你给我提供这样的机会,让我能够向对萨根生活、工作和哲学感兴趣的伟大中华民族的民众们,表达我的问候。萨根博士生前对中国的科学和文明十分仰慕,我们曾打算去中国呆上一段时间。但是,萨根不幸患病,我们始终未能实现这个梦想。全球在网上注册了解卡尔·萨根思想和活动的人数在不断增长,这是我感到自豪和欣慰的源泉。萨根将怀疑主义和对未解之谜的探索视为同样重要,并努力将其融合在科学事实、科学价值观和科学方法的传播中。他的这一做法,吸引了可以想象得到的人口分类学上所有人种。萨根使我们意识到,从旅行者2号太空飞船在海王星轨道上所观察到的地球,呈现出的只是一个‘暗淡蓝点’。正是地球这一单一微小像素点的形象,以及其承载着珍稀生命的这一科学事实,使我们对自己能成为人类共同群体的成员而万分感激。在这渺小世界中属于我的小天地里,将我最真诚的问候,通过浩瀚无垠的时空,带给你们。让我们不断努力将揭示科学事实的伟大事业牢记在心,并付诸行动。”
与其他科学家不同,萨根的作品涉猎内容极广。在他的书中每一章都要引用古今中外的科学家或者学者的经典论述。在西方科学家的作品中,似乎只有他经常引用中国古诗来阐述他的思想。比如,在《魔鬼出没的世界》第三章中引用杜甫的“月涌大江流,……飘飘何所似”。(《旅夜书怀》);在《暗淡蓝点》第十三章中引用屈原“广开兮天门,纷吾乘兮玄云……”(《楚辞·九歌》)在阐述伪科学的问题的时候,他甚至引用了《人民日报》的评论文章(见《魔鬼出没的世界》第一章)。萨根好友、反伪科学专家詹姆士·兰迪说:“卡尔·萨根用他的常识、才华和渊博的科学知识使全世界受益。”(《魔鬼出没的世界》再版序)。萨根一生追求的科学方法、人文主义和怀疑主义的思想传播感动了世界数以亿计的公众。
但是,中国对萨根科学传播的回应却是令人遗憾的。轰动世界的《宇宙》电视系列片公众中唯独没有中国人;西方国家的科学怀疑主义以及对科学的理性思维在中国仍然处于冷淡状态;萨根一生中的30本书在中国译本不到三分之一。1996年,萨根病重住院期间,央视一个摄制组在美国拍摄影片。笔者得知摄制组距离医院所在地西雅图附近,取得联系,希望他们能够采访萨根,给中国观众和读者留下一点声像资料,但是没有兑现。20世纪80年代,中国天文学家和科普作家将《宇宙》电视系列片翻译后,央视以收视率为由没有编制放映。萨根中文译本仅有《魔鬼出没的世界》(1998年版,吉林人民出版社)被评为“第一届吴大猷科学普及著作奖”的“佳作奖”,并被美国“探索中心”(Center for Inquiry,CFI)档案馆收藏。而其他包括《宇宙》和曾经获得美国普利策奖的The Dragen at Eden(《伊甸园的飞龙》)中文译本在中国却鸦雀无声。
安·德鲁彦在2013年与他人合作,共同改编拍摄了《3D宇宙》(Cosmos: A Spacetime Odyssey)影片。一经上映就引起轰动,掀起新一轮的天文科普热潮和怀念萨根热潮。该影片被称为“科学纪录片的里程碑”。2013年,该片获得“艾美奖”。
在中国公众科学素养仍然低下,伪科学和所谓“万能之神”仍然层出不穷的今天,我们需要的不是冠冕堂皇的“号召”,而是认真的阅读和思考。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仅是经济,而是精神和文化令人尊重的地位。
《中国科学报》 (2014-11-07 第19版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