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梁宝忠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10-13
选择字号:
扎根红土谱华章

 

■梁宝忠

始建于1960年的中国农业科学院祁阳红壤实验站,长期从事红壤资源高效利用和红壤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与模式方面的研究。它是我国农业科研系统唯一以南方14省区200余万平方公里的红壤为研究对象的野外实验站,也是我国农业科研领域建站时间最早、历史最悠久的农村实验站,2001年该站成为我国首批35个国家级重点野外台站之一。

科学贵在创新。在这个不显眼的农村实验基地上,三代的科技工作者坚持立足农业生产第一线从事科学研究,在改造低产田、发展双季稻、合理施肥、种草养畜、立体农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的重大科研突破。成果应用遍布南方14个省区,仅“红壤改良利用”一项,每年就为湖南农民增产粮食3.6亿公斤,增收几十亿元(2006年数据)。祁阳站被广大农民和地方政府领导称为永不退伍的“科研哨卡”“红土地上的丰碑”“农业战线的一面红旗”。

20世纪70年代,提出有效防治水稻“僵苗”技术,促进生产大发展。

20世纪70年代,南方中部地区水稻生产中出现了一个新问题——“僵苗”,即禾苗返青后突然停止生长,不分蘖,不发蔸,株形矮小,严重时黑根死苗。为了查明水稻发生“僵苗”的原因,祁阳站科技人员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根据土壤分析,“僵苗”田土壤有效锌含量很低,而正常田的土壤有效锌含量高,于是提出,施用锌肥可以有效地防治水稻“僵苗”,每亩追施硫酸锌1.5公斤,可增产稻谷约25公斤。这一成果在南方水稻区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仅1981~1985年湖南省施用硫酸锌面积200万亩,增产稻谷约5000万公斤。该成果1983年获农业部技术改进奖一等奖。

20世纪80~90年代,提出红壤镁肥施用技术,在中量元素镁的研究上取得了突破。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农田氮、磷、钾化肥投入量增加,红壤上镁缺乏已成为农业生产新的限制因素。祁阳站的科技人员从1991年开始的10年间,完成各种类型田间试验236个,盆栽试验189个,获得分析数据约8万余个。首次证明在南方红壤地区镁是继氮、磷、钾之后的第四位养分限制元素,施用镁肥是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品质的重要措施,一般可提高作物产量15%左右。该成果在红壤上推广应用,取得直接纯经济效益3.5亿元。2001年荣获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世纪90年代,发展南方丘陵区“立体农业”栽培新技术。

“八五”和“九五”计划期间,祁阳站的科技工作者根据红壤丘陵区复杂多样的地貌形态、土壤特性、气候、生物资源和农业发展的需要,经过10多年艰苦研究,总结出“立体农业”模式的配套新技术,即丘陵沟谷底部水田三熟高产栽培技术;丘陵坡田、高岸田节水栽培技术,多熟制种植方式;丘陵中部发展果、茶优质高产技术;丘陵上部草、林、畜结合,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等,使整个丘陵区形成山、水、田、土综合治理,粮、经、果、林、牧全面发展的立体农业新格局。该成果1996年获国家“八五”重大攻关成果奖。

进入21世纪以来,研究建立了南方种草养畜新模式。

南方山草坡面积约有10亿亩,能否利用南方大面积的荒山荒坡和自然草地资源,以及冬闲田种植和发展人工牧草,发展草食动物,这是红壤站科技工作者的又一重大攻关成果。

1985年,祁阳站的科技工作者建立了人工牧草引种圃,1987年以来从澳大利亚等地引进260种牧草,经十余年系统观测研究,筛选出耐酸抗瘠、产量高、品质好、宿存能力强适宜于红壤丘陵区气候特点的6个当家牧草——罗顿豆、圆叶决明、南非马唐、扁穗牛鞭草、索兰德狗尾草和鸡脚草,首次解决了这一地区长期缺乏当家牧草特别是没有豆科牧草品种的技术难题。如今,大量的引进优良牧草品种已经在湖南、贵州、广西、江西、福建等省区生根落脚。近三年已推广引种优良牧草42万亩,推广天然草山草坡改良技术21万亩,促进草食动物发展28万余头,新增纯收入2.35亿元。该成果2000年获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一批红壤长期定位试验显成效。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刘更另院士等老一辈专家的设计下,祁阳站建立了一批土壤生态长期定位观测试验,其中超过15年的有8个:“水稻阴离子长期定位试验”“水稻种植制度试验”“水稻综合因子试验”“旱地生土熟化试验”“旱地生态恢复试验”等。

稻田阴离子试验始于1975年,已有31年的试验观测结果。它回答了土肥界长期争论的一个理论问题:“长期施用硫酸根离子和氯离子,并没有对水稻产生毒害,相反,施用硫酸根离子肥料,稻米的营养成分有了很大的改善,对水稻品质改善有好处。”

红壤旱地肥力与肥效长期试验从1990年开始,共获得数据近16万个,证明在红壤旱地上,长期不平衡的施肥,势必造成土壤养分缺乏。长期施用化学氮肥是造成土壤酸化的主要原因,也是土壤生产力和土壤生物活性降低的原因。在红壤旱地的修复途径中,一是在生物技术上选择耐酸的品种;二是在施肥上坚持养分的平衡和有机无机肥料相结合;三是增施钙镁和微量元素,接种有益土壤微生物。该成果2005年获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奖二等奖。

此外,这个农村长期试验基地先后共培训了数以万计的农业技术人员,培养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26名,涌现出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更另、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陈永安、农业部突出贡献专家陈福兴等一大批优秀科研人员。徐明岗在站上工作了11年,获得了多项成果,被评为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专家和中国农科院一级岗位杰出人才。

(本文节选自农业部网站《扎根红土谱华章——记勇于创新的中国农业科学院祁阳红壤实验站》一文,有删改)

《中国科学报》 (2014-10-13 第8版 平台)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数百个包含种族歧视的植物名称将被改变 平均每棵树干中都有超过1万亿个微生物
野外回归的墨脱百合在原生地首次开花 科学家创有机小分子催化新纪录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