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剑 韩天琪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1-25
选择字号:
马年春晚:熟悉的陌生人


 
刘悦笛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研究员
 
《中国科学报》:您对今年的春晚有什么预测?
 
刘悦笛:对广大的中国受众来说,马年春晚大概会是“稍显陌生的熟人”吧!说它熟悉,那是说它不会超出春晚传统的整体范式,如果变得太过、太多、太深都会使之陌生化。诚如马年春晚总导演冯小刚所言:“我对春晚的改变,远不如春晚对我的改变。”为什么这样说呢?春晚不是电影,不是“导演的艺术”,而是顺应大众、多元综合的“总体艺术”。
 
马年春晚要成功,就要做“熟悉的陌生人”。说它陌生,就是说冯小刚导演还会加入诸多新要素:冯氏幽默那种“北方喜剧式”的语言艺术会强化,歌舞节目会更加接地气,青年化的走向也会更凸显,高科技布景则会淡化。但这些改变,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突破既定的审美定式,那就要看这套饕餮大餐如何烹饪了,导演春晚就是一种把握“度”的手艺。
 
总之,春晚更像是一道名菜“乱炖”,既是喜闻乐见的冷菜热烹,又要把天南地北各色口味调和在一起。如能达及古人所讲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那便是极高明的境界了!
 
《中国科学报》:人们对近年来的春晚不满意,原因是什么?
 
刘悦笛:答案很简单——大众感到“审美疲劳”了。一方面,接受美学在提升,上世纪80年代民众审美期待并不高,90年代后才逐渐增强并累积至今,对春晚要求再高也不为过,但单一的春晚怎能满足多元的文化?另一方面,创作水准却相对滞后,相声与小品的高峰期相继而过,歌舞亦难有新意推出,倒是举国欢庆的内在政治诉求未变,也许马年春晚会更让中国民众纯粹“图个乐儿”?冯氏春晚的变局,我们将拭目以待。
 
《中国科学报》:您认为今天的中国人需要什么样的娱乐?
 
刘悦笛:当然需要“多元共生”的娱乐了,无论就直面不同的文化群体而言,还是就差异的文化内容来说,雅俗共赏、半俗半雅、大俗大雅其实都需要。春晚的观众一定会逐年递减,因为青年文化群体成长起来后,自有高媒介与自媒体的文化需求,春晚迟早会成为老年人温馨的“文化记忆”。文化的后浪推前浪,“道是无晴却有晴”!
 
《中国科学报》:您认为中国人娱乐生活的现状如何?
 
刘悦笛:我觉得差强人意。我正生活在纽约,听到海外媒体对于崔健退出春晚的评价说,面对当今精神的荒芜,是不是仍有“一无所有”之感?过去我们物质贫乏,但精神丰富;现在我们物质丰腴,但精神骨感!尽管文化大众化的趋势势不可挡,但文化大众化并不等于低俗化。当今中国亟待在提升美育基础上,打造出属于本土的“大众生活美学”,由此,蔡元培先生所力倡的“美育代宗教”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王剑 韩天琪采写)
 
《中国科学报》 (2014-01-25 第5版 思想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究生怎样快速融入学科圈子? 肉眼可见!JUICE将飞越地球和月球
航迹云带来更多气候变暖 韦布观测到巨行星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