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学报是与社会沟通的一座桥梁,是学术成果流入社会的一道闸门,是西北大学学术传承与发展的一个品牌,是西北大学的一部编年史。
■方光华
如果自创刊于1913年的《学丛》月刊算起,《西北大学学报》已经整整100年。百年来,几代学报编辑甘为人梯、默默埋头于西北大学学科建设和学术人才培养的无私奉献,令人敬佩。
西北大学建校之初,就确立了“绵文武之遗泽,宏汉京之雅化,树大学之先声”,以及“研究东西学术”,“融会现世界之思想”,“养成硕学宏才”的远大抱负,即便是在抗战烽火中,西大人也不辱使命,在恢复周秦汉唐文明和创建新型西北文化的伟大事业中,作出了彪炳史册的光辉业绩。
然而,这一切如无学报的忠实记载,今天我们可能知之甚少,以致我们百年校史的最初文字证据、校牌上鲁迅墨迹的原始出处、各个时期学科生长、教授们的成名之作,几乎全部出自学报。1948年4月,吴宓在西北大学作《大学的起源与理想》的演讲时,也曾指出 ,“大学是保存人类精神文化遗产的地方,一国一族有它自己光荣的文化遗产,全人类有全人类的公共产业。一般高级的文化遗产,都少实利的效用,所以必须靠最高的学术机构去保存它、去光大它”。而精神或思想不能仅存于大脑,或满足于课堂宣讲,必须通过学报这样的媒介公诸于众才能发挥作用,这正是学报的功能与责任所在。
这说明大学学报是与社会沟通的一座桥梁,是学术成果流入社会的一道闸门,是西北大学学术传承与发展的一个品牌,是西北大学的一部编年史。
然而要办好一份学术期刊,必须有一支作风过硬的编辑队伍。编辑劳动的对象是精神产品,编辑追加在精神产品上的许多劳动,是让已有精神内容优化和增值的精神生产劳动,这对保证学报的思想内容和学术、艺术、文字等方面的质量,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编辑人员发现精神生产领域中的空白页、结合点,提出和策划有创意的选题,在审稿中促成某些重要观点的发挥和完善,对稿件进行有学术贡献的评价等,都属于学术原创或独创,同时又有编辑依附于作者作品的再创造。因此,学报编辑是教学科研人员的一部分。高校要按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将学报编辑与教学科研人员同等对待,充分发挥学报在学风养成、学术新秀培育和学科生长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系西北大学校长)
《中国科学报》 (2014-01-09 第7版 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