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有智
■本报通讯员 张晓明
作为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工作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作为山西省超重力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他奋战在科研工作第一线。他先后获太原市首届“科技启明星”,被兵器工业总公司评为“九五”科技先进工作者;当选为第四届山西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入选山西省“新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333人才工程”……
他就是2013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获得者,中北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刘有智。
潜心科研 聚焦“超重力”
1982年,刘有智从太原机械学院(现中北大学)本科毕业。从那时起,他从事化学工程与技术研究已经30年。其间,刘有智发现超重力技术作为新型过程强化技术,与传统化工技术相比,具有传递效率高、设备体积小、气相压小等一系列优势,是节能减排降耗及资源有效利用的一流技术。因此,他选定超重力作为自己的科研方向。
当时国内外这方面资料非常少,通过翻阅大量的资料,也仅仅找到一篇英文文献提到超重力技术,可以说一切都是从零起步。但在确定了研究方向后,刘有智就下定了决心,从理论计算到图纸绘制,从仪器研制到实验设计,他经常在实验室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最终,历时1000多个日日夜夜,第一台超重力装置终于实现正常运行。在那一刻,他和团队成员紧紧拥抱在了一起。
正是基于这份执着和勤奋,刘有智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中国人民解放军预研等科研项目30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9项;基于专利技术建成用于研究的超重力装置32台套;受“全国环保产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委托,负责起草我国第一部《超重力装置》行业标准。由他主持的项目还获得了中北大学历史上首个通用项目类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致力应用 转化新成果
在多年的科研实践中,“致知于行”已成为重要理念根植于刘有智的事业中。他始终紧密结合化工行业特点,以节能减排降耗为工作核心,以超重力技术为导向,坚持课题立项与生产实际相结合,解决困扰企业的难题。
“超重力技术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工程放大中会面临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与困难。在最初阶段,为了解决超重力装置工程化应用的关键技术难题,刘校长带领我们长驻企业,没白天没黑夜地干,他的这种忘我的工作精神感动了企业里的所有人。”他的团队成员袁志国这样说道。
如今,刘有志团队首次开发了大通量、低气阻错流超重力技术与装置,构建了强化吸收硫化氢同时抑制吸收二氧化碳的超重力环境,解决了高选择性脱硫难题,脱硫选择性比美国同类技术提高28.5%。其独创的超重力常压净化高浓度氮氧化物废气技术,各项综合技术经济指标均优于国外加压净化技术,而投资仅为国外加压吸收技术的1/4,运行费仅为加压技术的21%。
目前,刘有智的相关研发成果共计在20多家企业得到广泛应用推广,减排大气污染物6.8万吨,回收产品创收1.82亿元,经济效益8.3亿元,促进行业科技进步和技术跨越发展。
教书育人 桃李满天下
刘有智不仅在科研方面硕果累累,作为一名教师,他更注重教书育人。因为在他看来,作为一名教师,教书育人是最重要的职责。
作为一名教授,刘有智始终站在三尺讲台,为研究生、本科生讲授多门课程。在课程讲授中,他注重启发引导和互动教学,着力传授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正如他的一名学生所说:“刘老师在课程讲授中,注重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所以专业知识学起来不会很枯燥,学习效果也非常好。”
在研究生教学方面,刘有智十分强调对他们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他要求研究生要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栗秀萍是刘有智教授指导的博士,2009年,栗秀萍的博士论文被评为“山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她还主持或参与了多项国家和省级基金项目及攻关课题。栗秀萍说自己的成长得益于刘有智的悉心培养。“在读博期间,正是刘教授鼓励探索和创新,我才敢于踏进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从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刘有智教学科研的道路上,有鲜花,有掌声,更有汗水,所有的经历都留下深深的足迹。今天,刘有智仍然在“超重力”世界不断追寻和探索,因为他还有一个梦想,就是要将超重力技术继续提升科技含量和拓展应用领域,为国家节能减排、低碳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科学报》 (2014-01-09 第6版 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