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科峰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1-7
选择字号:
科学创新服务于国家需求
 
■本报记者 彭科峰
 
“我国POPs(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十分严重,面临比发达国家更加复杂的问题,科学认知上的不足是我国POPs污染控制的最大挑战。我们实验室始终坚持的目标是POPs研究的科学创新并服务于国家需求。”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全球POPs监测亚洲委员会主席郑明辉这样表示。
 
创新方法与仪器
 
POPs检测是世界性的难题,也是该研究领域一个最基础的问题。因为POPs有着多种同类物、异构体,比如:二恶英有210种,毒杀芬有6万多种化合物。国外相关研究已有30多年的历史,中国人能不能在分析方法上进行创新?
 
答案是肯定的。郑明辉介绍,实验室针对痕量污染物提取难题,开发了浊点萃取新方法,这是一种高效、操作简单的提取方法,可实现环境样品的有效分离和纯化。
 
美国Anal Chem 2011年的年度综述论文中,认为“基于浊点萃取的纳米原位分析技术”是该领域的“杰出应用”。
 
此外,他们开发同位素稀释全二维气质联用检测毒杀芬新技术,已在环保监测部门应用,从6万多种毒杀芬同类物中,检测3种指示性毒杀芬的技术难题。
 
“我们还综合研究了POPs从前处理到检测的新原理、新技术和新方法,形成了系统性、集成性的标准技术体系,在POPs检测的国际比对研究中名列前茅。”郑明辉说。
 
在POPs分析仪器的领域,中国科研机构使用的仪器设备主要来自进口。“在这一领域,我们也有一定的突破。”郑明辉说。
 
近年来,实验室先后成功研发了DNA 损伤产物的高通量检测仪器、毛细管电泳—激光诱导荧光偏振检测仪器装置、成组毒理学分析仪、色谱—原子荧光联用仪等多个自主创新的检测仪器,深受国内外好评。
 
郑明辉说,实验室将创新方法与仪器研制结合,发明DNA加合物检测的CE/LIFP装置,实现了DNA加合物的快速分离和高灵敏检测,推动了POPs致DNA损伤机制的研究。
 
“美国Warner教授认为,我们发明的荧光偏振与电泳迁移相结合的方法,可在核苷水平研究蛋白质与DNA的相互作用,具有快速、灵敏等优点,可广泛应用。”
 
引领新POPs的研究
 
在新POPs领域,中国的科学家无疑是后来者。
 
“POPs控制名单大都是西方国家提出来的,我们能不能有所作为?”郑明辉认为,依据中国不同的国情,他们应该在这一方面有所突破。
 
“这里面的问题在于,西方国家提出的POPs未必是我们需要优先控制的污染物。能否通过原创性工作在我国环境中发现有重要环境意义的新型POPs,从而变被动为主动?”郑明辉这样解释说。
 
在实验室人员的不断努力下,终于在这方面有了突破。他们通过环境介质及生物体内分布研究,首次在我国环境中发现具有生物累积性的新型溴代阻燃剂TBC。实验室通过TBC在环渤海的分布研究,证明了其迁移性和生物累积性,并发表了相关论文,受到国外同行的重视。
 
此外,他们还通过质量平衡关系,在环境介质中发现新型全氟碘烷类化合物(PFIs)。
 
“我们的新POPs研究,正在由逐一化合物排查向效应导向的高通量筛选发展,由偶然性发现向系统科学性评价迈进。”郑明辉说。
 
目前,中国的科研人员发现的新型POPs已经得到广泛关注,国外已开始对我们的工作进行跟踪研究,并成为新的研究热点。“这表明我国POPs的研究已从全面跟踪研究向主动引领方向发展。”
 
回顾与展望
 
郑明辉认为,回顾过去,实验室的工作,一直以国家需求为导向,研究成果为国家履约和POPs污染控制服务。同时,也立足国际学科前沿,通过原创性的科研,力图提高我国POPs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展望未来,郑明辉表示,实验室未来的发展战略,将努力保持在环境分析化学方面的总体优势;重视环境化学过程、污染现状与污染机制研究;大力加强生态毒理学和健康效应研究。
 
实验室力争在5~10年的时间内使研究队伍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研究领域具有一定引领作用的研究单元,在国内外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研究方面产生重要影响,“争取在国家环境安全、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等科学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科学报》 (2014-01-07 第8版 平台)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家欲在脆弱冰川周围建屏障 科学家揭开天体高能电子产生之谜
研究阐述钙钛矿量子点最新进展 7月福利!科学网APP论文&基金最新活动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