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彬 来源:科学新闻杂志 发布时间:2013-8-20
选择字号: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以“黄土精神”塑秀美山川

 
为了整治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科研人员在这片区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本报记者 陈彬
 
一提到黄土高原,很多人都会产生一种颇为复杂的情感。
 
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黄土高原寄托了中国人太多的民族情感和历史回忆;然而,自中世纪以来,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不但自身环境遭受破坏,还对黄河下游造成严重水患威胁。
 
正是为了整治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还这里一片秀美山川,从上世纪开始,一群研究人员就在那里持续开展科研活动。他们,便来自于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黄土高原实验室)。
 
探索协调发展之路
 
作为世界银行贷款重点学科发展项目,黄土高原实验室于1991年筹建,依托于中国科学院和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1993年12月,经中国科学院批准,实验室正式批准开放。
 
“控制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减少入黄泥沙、提高旱地农业生产效率、改善生态与环境状态,无疑是探索解决黄河下游水患和实现黄土高原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的科学之路。我们成立实验室的目的也在于此。”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黄土高原实验室主任李占斌说。
 
据了解,在成立之初,该实验室就定下了以黄土高原侵蚀环境调控和提高旱地农业生产力为研究方向,以控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缓解干旱为目标。而正是由于黄土高原特殊的地质地貌、多样的侵蚀类型,土壤侵蚀和旱地农业的学科交叉研究,使其土壤侵蚀和旱地农业的研究与国外相关领域相比,具有更加鲜明的特色,从而使得实验室的研究在学术界走在相关领域的国际前沿。
 
近年来,该实验室先后主持或承担国家攀登计划、“973”计划、“863”计划、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一系列重大科研项目,以及中美、中澳、中欧等国际合作项目165项,诞生了一大批具有重要价值的科研成果。
 
“每一项成果的背后,承载的都是科研人员长期科学探索和实践的汗水以与智慧的结晶。”李占斌说。
 
薪火相传的“黄土精神”
 
李占斌的话其实是有着特殊含义的。
 
由于黄土高原实验室的主要研究对象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和实地性,这就要求研究人员不可能坐在实验室里面搞研究,而是要长期从事野外作业,研究人员的工作因此变得更加艰难。
 
“我们的科技工作者几乎常年在野外试验站或观测站工作。这些地点又大多处于黄土高原土壤强烈侵蚀区,春秋风大,冬季寒冷,夏天酷热,远离乡镇,我们只能与空旷和孤寂做伴。”李占斌说,在这种艰苦的工作环境中,一代代研究人员传承着“厚重朴实、协力攻关、求实创新、无私奉献”的科研精神与文化氛围,将老一辈科技工作者在野外工作中形成的品质融入脚下的黄土,形成了“黄土精神”。“他们将成果写在了黄土高原的山川大地上。”李占斌说。
 
2011年1月,在黄土高原实验室学术交流年的重要活动之一“科学思想及科学实践论坛”上,年过八旬的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该实验室研究员唐克丽所作的“实践出真知和温故而知新指导科研的体会”的演讲赢得了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唐克丽于1954年大学毕业,当时,正处花季的她没有选择在大城市安家,而是奔赴大西北,在黄土高原一扎根便是半个多世纪。
 
在这里,她曾徒步考察陕、甘、晋、宁、蒙五省区,行程4000多公里;也曾在考察中因劳累过度而引发心脏病,卧床近一年时间。病稍愈,唐克丽又一头扎进土壤微结构研究领域。凭着这股劲头,她不但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成为我国土壤侵蚀研究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也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土壤侵蚀和水土保持方面的专业人才。而她自己成为了“黄土精神”最好的代表。
 
一份不错的答卷
 
在一次采访中,谈及自己最大的愿望时,唐克丽表示,黄土高原目前总体上还在长,她希望该实验室的年轻一代能够继续多赴野外站观察,一面坡一面坡地跑,为水土保持的长效作用及国家生态安全提供科学支撑。
 
作为黄土高原实验室的第一任主任,唐克丽对自己的“晚辈”提出了一份殷切希望,而从现在来看,接班者们做得显然不错。
 
据了解,自成立至今,黄土高原实验室先后有42项成果获得国家、省部级奖励,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5项,省(部)级一等奖15项,省(部)级二等奖15项,取得发明专利5项。此外,实验室还出版学术专著80余部,众多研究专著代表了中国乃至世界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研究的最高学术水平,其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和特色已成为国际学术界的高地。
 
据估算,目前,黄河每年经由陕西下泄的泥沙已经由16亿吨减为2亿多吨,黄河下游的决、徙灾害已得到控制。然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黄河流域的旱、洪灾害仍潜伏很大危险,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依然脆弱,资源环境的矛盾依然突出。
 
“如今,实验室承担着国家多项课题,每年研究项目经费近4000万元,但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粮食、资源环境、能源安全问题已成国家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新形势下,我们希望能抓住地区战略调整的机遇,努力满足社会重大需求,为西部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科技支撑。”李占斌说。
 
《中国科学报》 (2013-08-20 第8版 平台)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数百个包含种族歧视的植物名称将被改变 平均每棵树干中都有超过1万亿个微生物
野外回归的墨脱百合在原生地首次开花 科学家创有机小分子催化新纪录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