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蒋慧萍 沈春蕾 红霞 白浩然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8-20
选择字号:
动态
 
第三届亚非干旱适应性论坛举办
 
本报讯 8月15日,由UNDP(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干旱发展中心和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主办,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和中国石油天然气有限公司塔里木分公司承办的第三届“亚非干旱适应性论坛”在乌鲁木齐举办。
 
本次论坛有来自津巴布韦、埃塞俄比亚、加纳、肯尼亚、纳米比亚、毛里塔尼亚等非洲国家的科研人员代表16名,来自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的科研人员代表24名,总计40名来自亚非国家的科研人员代表出席。
 
中科院新疆分院党组书记、副院长傅春利介绍了新疆地缘、资源和生态环境等情况,阐述了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50余年围绕干旱区生态、环境、资源开展了大量系统的研究,在荒漠化治理、生态建设、水资源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有力地支撑了新疆的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主办方表示,希望通过实地考察和研讨会相结合的方式,能够让更多的科学家了解干旱区环境、气候的特征和变化,争取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取得更多的科研成果,推动亚非干旱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蒋慧萍)
 
国内外专家聚焦固体激发态动力学
 
本报讯 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化学会、中国科学院共同主办,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承办的第十八届固体激发态动力学国际会议于日前在福州市召开。
 
固体激发态动力学国际会议是凝聚态物理、化学和材料领域顶级系列峰会,每隔三年在北美、欧洲或亚洲交替举办一次,近年来主要聚焦在物理、化学、生物和材料等交叉学科领域中,凝聚态物质或分子材料的激发态动力学过程的理论和实验最新进展。
 
本次会议的最大特色是不设分会场,全部学术报告均在同一大会场,讨论的范围涵盖了该领域内的11个主题。
 
会议的成功举办,增进了国际学术交流,加强了国际合作,进一步凝练了固体激发态动力学过程的国际前沿领域基础科学问题,并有力提升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沈春蕾)
 
“走进中科院·记者暑期行”
 
深入新疆部分野外台站
 
本报讯8月8日~14日,由中科院科学传播局组织的“走进中国科学院·记者暑期行”活动来到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中科院科学传播局局长周德进带领新华社、人民日报社、中国科学报社记者一行20余人走进中科院部分驻疆野外台站。
 
记者团走进世界海拔最低植物园——中科院吐鲁番沙漠植物园,听取了副站长张道远研究员关于植物园的建园历史、科研成果及未来植物园的规划;在新疆阜康荒漠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记者团深入沙漠腹地北沙窝,攀上高达18米的瞭望铁塔,深入了解这个研究干旱区生态与环境问题的天然实验室;在克拉玛依盐生植物实验基地,记者团成员了解了新疆生地所与克拉玛依区在农业和农村领域、与新疆油田公司在油田生态环境领域的科技合作项目,感受到新疆生地所在地方经济、科技、生态等建设方面所发挥的促进作用。
 
周德进指出此次活动旨在传播科学文化、弘扬科学精神、提升管理效能,增进媒体对中科院驻疆野外台站以及长期驻疆科技工作者的了解。(红霞)
 
摩擦学工作者齐聚兰州
 
本报讯 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的第十一届全国摩擦学大会,于日前在兰州召开,大会的主题是“绿色摩擦学及其创新应用”。
 
本次大会设立六个分会场,就摩擦学及其交叉领域内的热点问题,特别是就摩擦及润滑数值模拟、润滑与摩擦化学、工业摩擦学、表面工程、材料的摩擦磨损以及摩擦学前沿等主题展开讨论,约180余篇论文在会上进行了口头交流。
 
摩擦学是以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命质量为主要研究目标的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其技术应用涉及国民经济的众多领域,为解决我国面临的资源、能源和环境等方面的严重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
 
通过本次会议的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摩擦学工作者共同交流了摩擦学研究和应用中的经验和体会,为众多摩擦学工作者更好地致力于摩擦学研究的美好前景提供了重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将进一步促进我国摩擦学科学、工程及技术的可持续发展。(白浩然)
 
《中国科学报》 (2013-08-20 第5版 创新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数百个包含种族歧视的植物名称将被改变 平均每棵树干中都有超过1万亿个微生物
野外回归的墨脱百合在原生地首次开花 科学家创有机小分子催化新纪录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