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贡晓丽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8-16
选择字号:
苏小和:一本关于未来学的书

 
苏小和 诗人、财经作家,在《南方周末》等多家媒体开设书评和人物专栏,与王晓渔、戴新伟、成庆等人发起运作《中国独立阅读报告》。
 
六个板块组成《未来》宏大性的思考,“这种宽阔的思考,可以让很多人热血沸腾”,苏小和预测本书将会受到中国读者欢迎,因为其迎合中国读者的大问题意识,就好像有人喝着二锅头还想着人类该怎么办。“就是这种感觉,海子有一句诗: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这本书恰好相反,今夜我不想姐姐,只关心人类。”
 
■本报见习记者 贡晓丽
 
财经作家苏小和一直以来都很关注阿尔·戈尔的言论,拿到《未来:改变全球的六大驱动力》(以下简称《未来》)一书时,苏小和将其归类为典型的未来学的大众读物,“这不是用学院派性思维写成的理论著作,而是属于宏大叙事层面、未来学中领袖式的写作。”
 
《未来》的作者阿尔·戈尔,人们对他2007年获诺贝尔和平奖的印象似乎胜过其担任第45届美国副总统职务。《未来》英文版年初时刚一面世,即受到各方关注,7月,中文版由上海译文出版社翻译出版。
 
苏小和并不太在意作者提出了哪些能够影响人们价值判断的观点,“我喜欢的是它背后隐含的知识系统”。
 
《未来》全书分为六个板块,“第一部分‘地球公司’的概念,彼得·德鲁克在上世纪60年代写的《公司的概念》一书中就提到”。
 
地球公司指出人类公共秩序的远景,人类会是以公司的方式,而不是以国家的方式生活发展。如今众多跨国公司超越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边界,成为人类生活主要的范围和场域,这就意味着公司改变着人类的生活。
 
“全球意识”也是改变全球的六大驱动力之一,“全球意识在今天看来就是全球信息意识,虽然中国的互联网在某种意义上只是个小小的局域网,但是就我们所拥有的各大门户网站来看,当一个自由的信息公司和自由的技术公司整合在一起,带给人们的就是信息的改变。”苏小和分析信息改变中国,“尤其是最近十年,信息也改变着我们。”
 
提到信息对人类的改变,还可借鉴钱德勒写的《信息改变美国》,“戈尔的思想来源也是有据可循的。”苏小和说道。
 
“第三部分‘权力均衡’,实际是一种美国的价值判断,是指美国的民主制度或者说人类社会的民主制度。”苏小和分析道。
 
如今许多国家的对抗都属于制度层面的对抗,利益层面却是整合的,“戈尔提出权力的均衡,并不是提倡一种制度一定要消解不同于它的制度,只是描述了国家之间的权力均衡会发生剧烈变化的事实。”苏小和认为在戈尔的思想里面,有很多古典主义的民主思想。
 
《未来》的第四部分是“过度发展”,苏小和说有类似思想的书像《增长的极限》,都提出一些问题:人类的经济发展到底有没有边界?难道人类欲望总在不断膨胀吗?经济或者GDP真的越多越好吗?新技术发展到完全替代人类劳动的地步,生活才更美好吗?
 
许多问题一旦提出,就会发现它带来人类发展的巨大而深刻的思考。
 
第五部分“再塑生与死”,戈尔对于人类生命层面有一些具体的思考,比如提到基因、医疗、大脑植入芯片,这种后现代科技是不是对人类生命构成消解和伤害,“这些是哲学命题,甚至是神学命题,戈尔仍然把它纳入到思维框架当中。”苏小和解释这一思想可以从康德和亚当·斯密的书中寻到根源。
 
“边缘”作为《未来》的第六部分,落脚点放在气候和生态保护当中,体现了人类的忧患意识。
 
《中国科学报》 (2013-08-16 第14版 读书)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实验室制造出首枚“黑洞炸弹” 氧化物-氧化物界面催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哈佛认证抗衰清单:红茶+浆果有助逆龄 揭秘超短周期行星系统随时间演化规律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