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舸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8-14
选择字号:
贫矿之困倒逼技术革新
 
■本报记者 成舸
 
在近日闭幕的2013全国采矿技术交流大会上,相当大比重的话题与我国面临的矿产资源紧缺形势有关。而表征这一形势的关键词,就是“贫矿”。
 
“以前的采矿工作,像农民一样拿个铁锨直接去挖就行了,根本不用选。而现在,对我国采矿业而言,最主要的挑战则是贫矿。”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教授邱冠周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直言。
 
其实,打开全球金属储量排行榜,尽管我国不少矿储量仍居世界前列,但这些矿实际很多非“贫”即“杂”,难以利用,令人“望矿兴叹”。
 
使“难处理矿产”变得容易处理,从而减少闲置和浪费,提高资源回收率,这无疑是当前继国内找矿和海外采矿之外的另一必然之选。
 
原有富矿所剩无几
 
我国矿山本以贫矿居多,经过数十年的大力开采,原有富矿更是所剩无几。国土资源部的一项调查指出,我国大部分矿山已进入开发的中后期。
 
“比如铜矿,过去0.5%的品位早已是贫矿了,现在却被当成‘富矿’。”邱冠周说。
 
显然,矿的品位越低,意味着采、选、冶的难度越高。
 
邱冠周告诉记者,随着矿山越来越贫,有用矿物的分布越来越细、越来越杂,社会对选矿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据了解,选矿技术大体经历了从物理方法向化学、生物等方法及多方法联合的发展过程。上世纪50年代,磁选、重选等技术开始应用于生产。之后,浮选技术得到迅速发展。现在,以微生物吸附为代表的新兴选矿技术方兴未艾。
 
来自美国地质勘探局的一份报告显示,美国的铜矿可采品位从16%降至0.5%用了250年,而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全球铜矿平均品位从18.5%降至0.9%只用了25年时间。这意味着,选矿技术进步的速度必须要快于上述周期,否则新技术一问世就可能遭到淘汰。“可以说,选矿技术的进步是被‘逼’出来的。”邱冠周坦承。
 
提高回收率是关键
 
“回收率、回收率,还是回收率。”华裔学者、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徐政和连用三个词向《中国科学报》记者强调回收率的重要性。
 
据介绍,我国的选矿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并不逊色,在某些领域甚至保持世界领先,然而回收率却普遍低于国外。这究竟是什么原因?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孙传尧看来,这首先是我国矿山品位较低所致。他指出,对于矿床中的大量伴生元素而言,国内综合利用水平参差不齐,总体回收率不高。
 
以资源储量居世界第一的金属钨为例,由于我国易利用的黑钨资源已接近枯竭,而“白钨资源由于富矿少、组分复杂、有用矿物嵌布粒度细等原因,回收利用难度很大。”孙传尧说。
 
孙传尧建议,应从选冶的技术经济性入手开展系统研究,重新制定钨精矿的质量标准。同时尽早建设几座区域精选厂,引入市场机制,协调各方利益,进而辐射和带动周边企业。
 
激活“呆矿”潜力巨大
 
湖南柿竹园多金属矿床被誉为“世界有色金属博物馆”,其矿物种类多达143种,金属资源储量175.1万吨,尤其是共生的钨、钼、铋等元素储量丰富。但就是这样一处宝藏,过去曾长期因品种复杂而处于“呆滞”状态,被称作“呆矿”。
 
为使“呆矿”变“宝藏”,国内多家科研单位历经十余年科技攻关摸索出的“柿竹园选矿法”,使低品位复杂钨、钼、铋的选矿回收率分别由1989年的24%、68%、60%提高到64.66%、81.63%、71.34%,分别是过去的2.7倍、1.2倍、1.2倍。“呆矿”被彻底“激活”。
 
孙传尧透露,近期“柿竹园”法又有新突破,可使钨的综合回收率再次提高5%~10%。矿区所在企业也一跃成为国内生产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钨矿企业之一,成为凭借技术进步开发矿山潜力的成功范本。
 
云南锡矿集团某矿床是另一处典型的极低品位多金属矿床,主要有价金属有铜、钼、铋、钨等,但全部接近工业边界品位,钨品位更是低至0.118%,也一度被视作“呆矿”。
 
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院长邱显扬是促使该呆矿变“活”的关键人物。他介绍,在矿物浮选中存在一对矛盾:对于“可浮性”接近的不同金属矿,要将某种元素提取出来,就需对其他元素实施抑制。这对有用组分的全回收提出了挑战。
 
邱显扬团队针对特定金属元素,发明了一系列新型浮选药剂,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全浮选技术”,可一次性选得钼、铜、铋、硫、白钨和萤石等6种精矿,实现“全浮选回收”。原矿品位仅0.024%的钼,试验中的回收率可达68.34%,钨精矿回收率更是达70.53%,每年实现经济效益3亿多元。
 
《中国科学报》 (2013-08-14 第4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超大容量变速抽蓄工程进入机电安装阶段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