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爱民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8-14
选择字号:
“心理中暑”有一定科学依据,中科院专家提醒
持续高温或引发不良情绪
 
本报讯(见习记者孙爱民)“在高温下,生理机制的反应必定会带来与情绪有关的激素、器官的反应,人控制不了自己的内分泌系统,理性行为也会受到影响。”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助理工程师吴坎坎8月13日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极端、持续高温下人们更容易焦躁不安、愤怒,甚至有暴力行为与攻击行为。
 
近日,持续高温天气在我国多地发生,南方多个城市气温高过了历史极值。人们在采取各种手段避暑的同时,开始关注“心理中暑”。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刘勋认为,尽管心理科学上没有“心理中暑”这个词汇,但持续的高温天气的确会对人的情绪与心理产生不良影响。
 
据了解,正常人群中约有16%的人在夏季会出现“心理中暑”症状,尤其是在气温超过35摄氏度、日照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的环境下,气象条件对人体下丘脑的情绪调节中枢的影响会明显增强。
 
心理所副研究员刘正奎持同样的观点,他进一步解释说,持续高温引起“心理中暑”有进化方面的原因。持续高温会使人形成一种慢性应激,这种应激是人类为了应对面向自身生命状态的威胁自然产生的,持续、极端的高温便是威胁之一。当慢性应激达到一定程度后,人类往往会作出一些原始的反应,比如愤怒、攻击行为等。
 
专家们表示,这些不良情绪看似是个人的,社会危害性却很大。高温天气下,经济条件、工作性质、拥有社会资源不同的人会受到不同的影响,有的人有更多的资源去旅游避暑,有的人却还要在高温之下工作。这种不平衡往往会加剧底层民众的愤怒与心理失衡,会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心理学研究证实,包括持续高温在内的极端气候会增加人的暴力行为与攻击行为,甚至会促成群体事件、社会动荡。
 
我国入夏以来,交通事故、人与人之间摩擦冲突的发生率也比平常高出许多。
 
专家表示,要避免“心理中暑”,除避暑外,还要合理规划与安排工作时间、减少工作量。政府部门也要科学调整各行业的工作时间,并为民众避暑提供必要的场所,避免民众不良情绪的滋生与积累。
 
专家认为,在包括持续高温在内的灾害中,建立一个比较好的社会支持系统非常重要,与家人、朋友的及时沟通都会舒缓不良情绪与反应。在高温天气下特别容易愤怒、烦躁不安、有暴力倾向的人往往社会支持系统比较薄弱,需要身边人及时疏导。刘正奎表示,“心静自然凉,首先要接纳这种极端气候,然后再心情平和地将愤怒、烦躁、不良倾向扼杀在自我控制中。”
 
《中国科学报》 (2013-08-14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超大容量变速抽蓄工程进入机电安装阶段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