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春蕾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7-9
选择字号:
小菌种撑起大世界


 
质粒提取
 


研发人员正在进行发酵实验
 

提取菌体的絮凝对比试验
 
7月5日,记者参观了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这是一栋不起眼的小楼,但走进之后才发现里面别有洞天。
 
参观之前,中心主任傅深展为记者简单介绍了小楼的分布情况,一层和二层楼体较高,这两层主要进行发酵中试等需要大型设备的实验,三层主要做生物转化试验,四层开展的是分子生物学实验,五层是发酵小试及发酵产物的检测和提取,六层从事污水处理。
 
绕着一层发酵大罐前后转了一圈后,记者来到二层,同样是宽敞高挑的大开间,一侧是忙碌的研究人员在调试设备,一侧是大大小小的瓶瓶罐罐。一位研究人员正在作菌体提取,在她面前已经一字排开10个烧杯,里面有絮状的菌体。
 
“通过尝试不同条件,希望能减少絮凝剂用量,达到最佳的絮凝效果。”实验人员告诉记者。也许需要不断试验才能达到理想效果,但这样的摸索过程却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在三层记者遇到一位正在专注观测显微镜的小伙子,他正在进行镜检分析,通过显微镜连接电脑,筛选优良菌种,进入下一步试验。
 
四层以分子生物学为主,研究人员的工作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有提取质粒的,有作无菌操作实验的,有进行核酸和蛋白电泳分析的。其中一位实习研究人员简单地向记者解释了质粒就是DNA分子。傅深展告诉记者,四层的工作围绕微生物菌种构建和分子改造展开,也是中心所有试验的第一步。
 
在五层,记者看到有一位研究人员正在清洗树脂,他向记者解释道:“这些树脂起到特异吸附作用,清洗后树脂可以得到循环利用。”
 
虽然记者没有在六层看到污水处理的设备,但看到吸附在玻璃器皿里的微生物菌种,这些微生物菌种则是生态厕所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工作人员介绍,目前生态厕所已经出现在泰山等旅游景点。
 
傅深展告诉记者,中心既有微生物所的研究人员,也有企业的技术开发人员。从奶粉添加的DHA到无水排放的生态厕所,既有微生物所研究人员的原始技术转移转化,也有与企业的共同合作开发,中心正在努力让小小的微生物菌种发挥越来越大的功用。(本报记者沈春蕾摄影报道)
 
《中国科学报》 (2013-07-09 第6版 研发)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野外回归的墨脱百合在原生地首次开花 科学家创有机小分子催化新纪录
科学家欲在脆弱冰川周围建屏障 7月福利!科学网APP论文&基金最新活动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