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带不走的留在牛皮纸上的咖啡日记,那撕不掉的贴在墙上的美丽心情,从日记和图片里可以读出和看到人们不同的语言,不同的笔记,不同的心情,不同的经历……梦想的花朵在一个凝固时间的空间徐徐开放。
在那些模糊了界限的书店或咖啡店,让生活慢下来,让心灵静下来,不用背叛都市,转身享受群山大湖。让忘记时间成为一种高尚的习惯,让一颗忙碌的心就此归隐。相信这对于快节奏生活压力之下的人们,都有着不可抗拒的诱惑力。
■本报实习生 贡晓丽
一个咖啡馆和它的生活味道
高瞻是一家广告公司白领,记者在前流书店遇到他,他正翻看两张包装已经泛黄的唱片。
“前流书店和蓝羊书坊都会经常光顾,来淘书、买碟、喝咖啡或者发呆。”喜欢音乐的高瞻还会背着自己的吉他,在蓝羊书坊消磨时光。
“这是一个最有文化气息的咖啡馆之一,让人感受到家一般的温馨和舒适。”朱思远坐在盒子咖啡店里间的角落里,点了杯主打饮品冰摩卡,桌上一本厚厚的《藏地密码》。
不论你身在北京的哪个城区,周围总会有一两家适合休闲的咖啡厅。近年来,这类独立经营的咖啡厅在京城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他们大多开在街头巷尾,与大型连锁咖啡店相比,个性十足、气氛温暖,咖啡馆里有精致美食,有浪漫小景,让你从忙碌的生活中抽离,换上另一番心情。“喜欢把自己埋在布艺沙发格纹桌布里,温暖得叫人很快就放松慵懒起来。”高瞻谈论着自己的咖啡厅体验。
虽然经营的内容都以咖啡为主,但每家咖啡馆都有自己的定位和特色,所面向的人群都有特有的圈子。有的是小清新风格,以书籍、电影吸引相同兴趣人群;有的以白天咖啡馆、夜晚清吧的形式,表达“这里不只有咖啡”的理念。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的杨洋,热衷于戏剧理论,就曾邀请自己的导师在蓝羊书坊举办微型戏剧讲座。“在这里,不仅能与大家分享思想,还能结交同好。”
每个咖啡馆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个性的老板、低调的顾客,共享着一个隐秘的空间,彼此又有着默契的联结,于是,生命的故事悄悄诞生。
让每一个来访者都能感受到自己的不平凡,是蓝羊书坊老板老景的初衷,“就是要给大家这种百无聊赖的幸福感”。
一家旧书店里的错位空间
游览旧书店是另外一种精致的悠闲生活,起皱的年画、发黄的卷轴,时光似乎静止在某一刻,信手抽出一本,微微笑着,眼神便投递到书中场景的幻想之中。
作为城市中另一道独特的风景,旧书店增添着城市的温暖和人情味。“书店的顾客大部分是附近的老师和学生,也有为了版本考究而特意来淘旧书的。”前流书店老板吕红松面带微笑、语气温婉,透着“天生我才为此用”的执著。
政治、哲学、经典文学、旅游地图、电影史籍……被细细地分类码放在书架上,“每个礼拜都会有更新,会有新的书籍放进来”。至于图书来源,“不从出版社拿书,要么收购、要么去旧书摊淘货”。
也有很多顾客是进门后慢慢查看,随手捞起一本翻看品读后换另一本,驻足良久,跟老板打个招呼后离开。“他们是书店的常客,经常过来看看有没有新鲜的旧书进来。”吕红松说。淘,也是一种快乐,在一堆旧东西里翻找自己喜欢的玩意儿,已然是一种生活方式,或者一段成长的记忆。
因为爱书,所以囤书,以至于家里放不下多余的书了。于是吕红松开了这家书店,“只为方便自己看书罢了”。
“这些非现代的小众群体,或许也是当下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怀旧表达。”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学院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教授刘兵同样是淘书爱好者,旅行途中当地小书店都是必访之处。
也谈理想
许多书店与咖啡馆早已模糊了界限,像蓝羊、盒子等,豆瓣小组中这样介绍蓝羊书坊:蓝羊书坊属于独立经营的特色小店。主要经营文艺类的图书、杂志、碟片,同时还兼有咖啡屋的功能。
“盒子咖啡屋关注中国独立电影、艺术电影和世界优秀艺术电影的发展,给电影迷们提供自由交流和观摩机会。”咖啡屋的工作人员解释盒子的创立缘起。
围绕这些界限模糊的书店或咖啡店,聚集着一批固定的人群,他们给自己的定位也五花八门、渐趋模糊:社会活动者、绘画作家、马克思主义者、电影痴迷者……但接触后会发现,他们共同的特点,是怀抱理想的年轻人,他们或对时事侃侃而谈,或将某一时期的音乐倾情推荐。
“这种更适合现代人的阅读或交流环境,其实是传统生活方式的变形。”刘兵介绍说这种咖啡加图书或者更多品类的混合,“其功能就是过去的茶馆给人带来心理上的放松和舒适”。
“去旧书店淘书的人,应该是明确自己想要什么的人。”编剧史航认为这类人想要的是发现的惊喜。“逛旧书店完全不知道自己会遇到什么书,没有目的才会有意外惊喜。”经常光顾才会了解一家旧书店的品类和定位,这就是为什么逛旧书店也会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采访结束,记者在前流书店怀抱收获的三本旧书,如获至宝,高瞻手举两张黑胶唱片与老板询问价钱,老板则细致地讲解唱片的来历和年代。终于,体会到对选择何种态度或生活方式的追问并不重要,只要你喜欢,有着“三千弱水吾只取一瓢饮”的淡然和从容,足矣。
《中国科学报》 (2013-06-21 第17版 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