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广清
6月20日,我国女航天员王亚平成为了中国第一位“太空老师”。在笔者看来,这位“太空老师”所发挥的作用,绝不仅仅是向青少年普及太空知识那么简单,更会影响到他们的未来,播撒出一批未来可能成长为我国航天事业中坚力量的“种子”。
通过科普培育航天人才早已有前例可循。翻开人类航天史,人们会发现有三位科学大家不约而同都受到了“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影响。
被誉为现代航天学和火箭理论奠基人的俄罗斯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曾经坦言:“对我来说,第一颗太空飞行思想的种子,是由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播下的”;美国最早的火箭发动机发明家戈达德,童年时也醉心于阅读凡尔纳的科幻小说,这大大地激发了他的热情和想象力;德国火箭专家奥伯特也受凡尔纳的《从地球到月球》一书影响而迷上了星际旅行。
可以说,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成为了这三位科学家的启蒙老师,由此,我们也可看出科学幻想与科学普及对人才培养的重要价值所在。
如今,有能力向宇宙深空进军的人类,将授课讲台搬至太空,这更延伸了想象的翅膀,激发了人们探索太空的热情。
不过,人类太空授课的历程并非一帆风顺。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计划在太空举行首次太空授课。然而“挑战者”号73秒钟后轰然爆炸,拟在太空为学生授课的女教师克丽斯塔·麦考利夫与其他6名宇航员全部殉难。21年后的2007年8月14日,当年作为麦考利夫候补的芭芭拉·摩根,随“奋进”号航天飞机登上国际空间站,完成了梦想多年的太空授课计划。面对媒体,摩根说:“对我而言,没有什么比我们的孩子和他们的未来更重要的事情了……”
中国在载人航天领域之所以能够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中国拥有一批30岁左右的航天技术骨干。而他们中的很多人,正是受到了杨利伟等航天英雄的影响,才投身于航空航天这项造福人类的伟大事业。而王亚平此次太空授课,无疑将再次激发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了解航天、探索宇宙的热情。
从这个意义上说,航天科普活动将为中国航天事业今后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中国科学报》 (2013-06-21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