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锋
自从读研究生以来,我陆陆续续发表了一些有关学习和生活方面的文章,这部分原因是为了让我的父亲看到。我把这些发表的文章小心地收集起来,等到过春节回家的时候一起带给他看,平时给他打电话少,这些文章可以让父亲知道我的近况,除此之外,我是为了让父亲得到精神方面的安慰,因为我现在越来越感觉我喜欢写作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父亲的影响。
父亲是我的小学四年级语文和思想品德老师,在这种双重身份下,父亲对我除了慈爱,更多的是老师的严厉,印象中父亲对我比他的其他学生似乎要更加苛刻一些。记得在一次语文课堂上,父亲将一些错别字写了满满一黑板,我对照自己的作业本,发现这些错别字大部分都是我的作业本上出现的,当时我臊得满脸通红。再打开作业本,我发现这次的作业被父亲用红笔批改得“祖国江山一片红”,错别字连标点符号都被父亲一一更正过来了!我在父亲加老师的严格要求下,学习的很多东西都影响深刻。
有一年酷暑天,父亲从地里往家里一担一担地挑稻谷,他被重担压得气喘吁吁,汗如雨下。可偏偏在这个时候,父亲叫我把自己写的作文初稿给他看,这样,他挑一担稻谷回家,就让我把作文给他看一次,父亲再去挑担的期间,我就根据他的意见修改作文,等父亲回来的时候,我再把作文给他看——父亲把给我修改作文权当挑担期间的休息。现在想起来,这是父亲给我上的最为生动的一堂作文课程,让我无形当中感到体力劳动的艰辛,也让我体会到写文章要贴近生活和入木三分。还有一回,父亲生病躺在床上,我得自己做饭和洗衣服,父亲病中就用虚弱的声音用《思想品德》中勤奋爱学的“褚红”的例子给我打气和树立榜样,教我勤奋自立……类似这样的经历很多,在我成长的经历中,父亲躬亲示范的教育总让我学到的东西印象深刻,记忆犹新。
小学四年级课本上有一篇课文叫做《颐和园》,记得上这篇课文的时候,父亲用浓厚的口音带着我们齐声朗读:“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2012年夏,我的妻子待产,父亲送母亲到北京照顾我即将出生的孩子,余暇,我带父母去颐和园游玩,当天是个晴朗的天气,微风徐来,我仿佛回到了20年前的那个小学课堂:父亲穿着白色的衬衣在教室里边走边带着我们齐读。我在长廊上试着用父亲教课的方式介绍长廊,父亲清楚地念叨着“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一路走来,我向导没有当成,还是成了父亲的学生,父亲识古字,指着匾额对我说:“草木贲华”。当我们走到昆明湖岸边的时候,父亲指着水里漂荡的苦草和黑藻对吃惊地说:“这些草和我们农村长的‘鸭舌草’和‘灯笼泡’一个样!”我一下子意识到父亲想象中的颐和园和现实颐和园之间的巨大落差,而这种感觉和我初到北京的感觉是一样的。
2012年,我结婚了,父亲亲笔送给我们一副对联:新春伊始结良缘,志同道合成挚友!这一刹那,我体会到:多年来,父亲对我的爱如同汩汩的山泉不止,我喜欢写作的种子是父亲当年埋下的,而我平时写一些文章也是为了回馈他的教育和启蒙。
(本版未收到稿费的作者请与编辑联系)
《中国科学报》 (2013-06-14 第15版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