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多少人还记得水利专家张謇?他曾致力于解决南通乃至中国千年已久的水利问题。有多少人记得军人孔繁锦在甘肃天水的举措?等等。将“这些人物和历史的细节,严谨地呈现在这本书中,就像重新追忆一场失落的梦境”,汉学家梁衡哲如此评价该书。
安庆、马尾、天津、香港、澳门、哈尔滨、长沙、上海、北京、南通、杭州、汉口、北碚、天水南宁、康定……它们曾是现代中国的起源。在关于晚清民国的历史叙事中,城市的意义并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本书从城市群视野出发,全面寻找它们在历史中的基因突变,借此考察现代中国的历程。
《城殇:晚清民国十六城记》,张泉著,新星出版社2012年11月出版
从乡村到城市,从城市到全球,人类正在经历高度的城市化和全球化的进程,城市的同质化越来越严重,漂泊和乡愁成为人类共同的命运,越来越多的人或主动或被动选择在城市落脚。如何认识一个城市?如何在城市成就自己的美好生活?
该书中两位哲学家用街头漫步和聊天的方式考察了世界最具吸引力的九大城市:耶路撒冷、蒙特利尔、新加坡、香港、北京、巴黎、牛津、柏林、纽约,不仅描绘了每个城市丰富多彩的历史,还从小说、诗歌、传记、旅游指南、建筑标记及作者的亲身经历等多种素材中撷取资料论证其观点,他们试图深入城市被遮蔽的内核,探寻凝聚理智与情感、光荣和梦想的真正精神。
《城市的精神》,[加]贝淡宁、[以]艾维纳著,吴万伟译,重庆出版社2012年11月出版
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爱德华·格莱泽认为,城市让人类变得亲密,让观察与学习、沟通与合作变得轻而易举,极大地促进了思想撞击、文化交流与科技创新;城市鼓励创业,带给人们前所未有的工作机会,使得社会的机动性和经济的灵活性得以发挥等等。
同时,格莱泽以具体的城市为例,细致深入地分析了城市存在的问题、衰落的原因、复兴的道路,并就“贫民窟的优势”、“摩天大楼的好处”、“消费城市的崛起”、“邻避主义的诅咒”、“教育决定民主”等众多城市议题进行了阐述。
《城市的胜利》,[美]爱德华·格莱泽著,刘润泉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年12月出版
海斯勒曾自助旅游欧洲三十国。在他的中国纪实三部曲中,《江城》获得“奇里雅玛环太平洋图书奖”,《甲骨文》则荣获《时代周刊》年度最佳亚洲图书等殊荣。海斯勒本人亦被《华尔街日报》赞为“关注现代中国的最具思想性的西方作家之一”。
《江城》讲的是地理,以地为中心;《甲骨文》讲的是历史,以时为中心。《寻路中国:从乡村到工厂的自驾之旅》探讨经济,追踪发展的源头,探究个人对变革的应对。
《江城》,[美]彼得·海斯勒著,李雪顺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2月出版
栏目主持:喜平
《中国科学报》 (2013-06-14 第14版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