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庸大侠
北大博士?
“金庸先生的博士毕业证书是我盖的章!”近日,有自称北大学生的网友上传了一张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证书的照片,而证书的主人正是查良镛(金庸原名)。照片上的文字描述不仅与金庸的经历相符,还配有北大校长王恩哥的签名,落款时间是2013年7月。
这引来媒体和网民的好奇:已届89岁高龄的“金庸大侠”,是如何修满学分并完成博士学业的?
除去由香港大学、苏州大学等学校授予的一些名誉博士学位,在北大之前金庸已经拥有了一个正式的博士学位——2010年9月,他凭借题为《唐代盛世继承皇位制度》的论文获得英国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这对年近九旬的他来说,实为不易,但令大多数人在意的是:“北大博士”这个极具影响力的学历光环,是否存在着“放水”、“开小灶”的嫌疑,为某类特殊人群打破规则,大开方便之门?
在普遍的质疑声下,北大近日出面回复:金庸未能按照计划完成学业,今年无法拿到博士文凭,网传的毕业证为按照惯例事先准备的。但这仍消除不了人们的疑虑:相关回复究竟是出于对颁发博士文凭规则的遵守,还是屈从于社会舆论的压力?
毕竟在这个时代,仍有相当数量的民众愿意选择相信北大博士的培养规则。
研究“呵呵”
有何不妥?
6月9日,一篇题为《网络会话中“呵呵”的功能研究》的硕士论文意外走红,署名为汪奎的作者在引言中表示,论文的目的是对网络会话流行词汇“呵呵”建构网络会话结构的功能,以及在具体会话语境中产生的交互语用义进行社会语言学研究。
这篇以网络语言为研究对象的文章,却引起网民的普遍质疑,在相关报道的评论中,不少人认为:研究“呵呵”这样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词汇,真是白白浪费3年研究生的学费。
也有网民力挺作者:“研究‘呵呵’有何不妥?难道研究四书五经才是正途?”而一位认证为上海某学校教师的网民也表示:“语言学就是用以描述、解释语言现象,此论文选题正常。”
在笔者看来,研究“呵呵”并无不妥。在高速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下,汉语也在快速发展,近些年衍生出的“给力”、“坑爹”等词汇,无不脱胎于网络环境中,并快速地被应用到社会语境。研究这类网络词汇,对人们理解社会语言环境与汉语应用的变化,乃至帮助电脑翻译软件理解不同语境下的翻译条件,都是大有裨益的。
一篇论文成功与否的评判标准,并不是其研究对象有多显而易见、稀松平常,而是这篇文章是否具有真正的学术价值,是否在相关语言文化、社会内涵背景下将一类问题讲清楚、说明白。
绽放吧
后高考时代的青春!
一年一度的“高考节”落下帷幕,相比高考期间家长的极度紧张、政府相关职能机构的谨慎应对以及社会的全面关注,考后学子们则悄然踏入后高考时代,开始面对全新的生活。
恰逢端午节,6月10日全国上下不少景点已经迎来高峰;“高中恋情死于家长”的时代也悄然过去,学子们提及校园恋情时不再羞答答;通宵上网、疯狂打球、吐槽考题,在高考成绩单公布之前,年轻人仍有一个夏天无忧无虑的青春去挥霍……
与之相对应,今年也有大量学子选择了回避高考这座“独木桥”。根据教育部门公布的数据,出国留学的高中毕业生约20万人,其他80多万名弃考学生大多选择了就业,还有一部分选择来年再考。而这80多万名学生当中,农村学子占了绝大多数。
无论是否经历过高考、成绩是否出色,其实每个人选择未来的权力都是一样的。尽管“人生不是百米赛跑,高考不是奋斗终点”已被重复了多年,但或许学子们要在高考过去的多年后,才能发现这并不是一句弱者聊以自慰的话——现实社会的真正考验,更强调的是人的品格、情商以及对未来方向把握等能力的运用。
走上社会,没有人会问你当年高考究竟得了几分。名校出身不能平添你的骄傲,专科文凭也无法衡量你的潜能。
毕竟,我们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并且有能力活得精彩。(吴益超)
《中国科学报》 (2013-06-14 第5版 人物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