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香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6-7
选择字号:
身体是心理的晴雨表
 
据德国《明镜》周刊报道,脑科学家们最新的研究可能验证一个古老但备受争议的说法:精神能在生理学的意义上改变身体,并且对疾病有具体的疗效。其实,科学家早就发现,在高血压、冠心病、脑中风、癌症等慢性疾病中,心理社会因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此看来,通过改变一个人的精神、心理状态,也能助患病的身体得到积极的恢复。
 
早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有心脏病医生在长期接触病人的过程中发现,很多病人有一种特殊的行为模式:他们的行动常常是匆匆忙忙的,觉得时间老不够用,对人常怀有敌意,竞争性特别强,易激惹暴怒,愤世嫉俗等。他们认为,这种行为模式是病人得心脏病的重要原因。
 
事实上,此后,许多学者观察到,拥有这种行为模式的人比其他人得冠心病的要更多。因为,他们的心血管系统常因日常小事而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血压波动或升高,心跳加快,面孔涨红或发白、出汗等。心血管系统这种过度而频繁的反应就可能导致心血管系统的失常,从而出现冠心病或高血压的症状。除了行为模式或性格的影响外,社会因素还对冠心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
 
不过,冠心病并不是与心理状态关系最为紧密的。在高血压病发生和疾病过程中,心理社会因素的作用和冠心病类似,但似乎更突出些。我国学者曾有研究观察到,在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中,具有急躁易怒型和敏感多疑爱生闷气型性格的人明显多些。他们生气的方式虽然不同,但却都常因小事而影响心血管系统的平衡,造成心血管系统的紧张状态,从而导致高血压病的发生。
 
此外,即使是目前认为除遗传因素外,与肥胖、营养和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有关的糖尿病,也与心理状态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研究者在18个月前后对一群体跟踪检查发现,从18个月前的血糖检查正常者转变成糖尿病患者的人,在这18个月内遭受的精神刺激的强度明显高于原来,致使糖耐量低减。而从糖耐量低减转为正常者的人在追踪期间对待精神刺激采取倾诉、转移注意力等积极的应付方式显著高于糖耐量低减转为糖尿病的人。
 
而有一种病——癌症,尽管被人们无情地称之为“绝症”,但从许多抗癌明星的故事里,还是能看到,实事求是地、乐观地和癌症作斗争,存活5年或10年并不是难题。相反,得知自己患癌,便不由自主地紧张恐惧,因而病情急剧恶化,甚至不久于人世的例子也并不少见。因此,情绪的调控也是抗癌非常重要的步骤。
 
心理状态时刻影响着人的躯体健康,其作用的关键就是人们的情绪。因此,如何改善自己的不良的性格特点,在面对紧张刺激时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自我应对,是防治这些疾病非常重要的途径。   (朱香整理)
 
《中国科学报》 (2013-06-07 第12版 新知)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网APP论文&基金最新活动来了 他们的15年“铸剑”之路
星链卫星让射电望远镜“失明” 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的十大注意事项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