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郝俊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6-7
选择字号:
不爱长城非好汉

 
“长城很长,它的故事也永远讲不完。”林德塞对长城着迷,他很享受探索长城的过程,但更希望能对长城保护作出积极的贡献。
 
■本报记者 郝俊
 
威廉·林德塞(William Lindesay)从双肩包里拿出一本书,前后封面连同书脊,是一整片红色砖墙的照片,浑然一体。
 
你会怀疑自己看到的不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书,因为在这片“砖墙”封面的任何一个角落,你都找不到一丁点文字,哪怕是一个字母。
 
没错,这的确是林德塞最新出版的一本英文著作,主题依然是长城。在此之前,他已出版过5本书,仅有1本与自己钟爱一生的长城无关。
 
林德塞亲自为这本书挑选了封面,并把封面上不要题写任何文字的主张告诉了出版商。对方大吃一惊:“这怎么卖?”
 
“我不关心好卖不好卖,重要的是我希望传达一个信息给读者,那就是在长城的城砖上不应该乱写乱画。”
 
记者在一场关于文化遗产拍摄与传承的讲座活动中,见到了被称为“最伟大长城专家”的林德塞。而就在此后两天,一位网友发布微博,称在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浮雕上看到有人用中文刻上“丁锦昊到此一游”,旋即引起舆论轩然大波。
 
听林德塞讲起封面背后的故事,记者脑海里浮现出的,是无数景点中随处可见的“到此一游”等刻痕。当然,其中并不只有中文。
 
保护长城从捡垃圾开始
 
每当有人问起林德塞在从事何种工作,他都会简洁明了地告诉对方,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跟长城有关。外界对他身份的介绍,通常是“一名有着20多年经验的长城研究和保护专家”。
 
的确,林德塞探索、保护长城的举动得到了世界的认可——中国媒体曾称之为“探索长城最成功的外国友人”;中国政府曾授予他“友谊奖章”;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授予他英国皇家最高荣誉——“帝国勋章”。
 
然而林德塞并没有把这些认为是荣誉。他说自己最自豪的事情,是当他在北京打了一辆的士或者走在街头,有人认出他说:“嘿,哥们儿,你是不是那个在长城上捡垃圾的英国人?”
 
林德塞对长城的保护,从十几年前一个人爬上去捡垃圾开始。后来他发现,可以呼吁大家一起参与,组织起一支长城清洁“大军”。
 
1998年4月,林德塞第一次发起并带领百余位志愿者前往金山岭长城捡拾垃圾,最近的一次集体活动是在两周前。
 
每一次登上长城,林德塞都能“满载而归”,包里装满捡回的垃圾。他曾估算过,自己去长城捡垃圾的次数已经超过800次。
 
“这是一点都不夸张的数字。”
 
指着一张照片上堆积成山的垃圾“战果”,林德塞说:“这些垃圾不是来自中关村或昌平区,而是神圣的万里长城。这个地方曾有成千上万人耗尽一生,成就了地理、自然景观、人文历史的伟大奇迹。”
 
林德塞还谈起今年一月在北京经历的那几场严重雾霾: “事实上,这是包括你我在内每一个人的事情。我的答案是,这最终依赖于地球上每一个人如何与大自然相处。”
 
著名的国际环保人士珍妮·古道尔是林德塞的偶像,他尊称其为“圣·珍妮”。珍妮曾说,如果我们不能留下干净的水和空气给后代,那将是空无一物的未来。
 
跑长城的英国“阿甘”
 
“人们知道我是从我在长城上捡垃圾开始的,但这并不是我做的全部。”林德塞与长城结缘26年,但故事还要追溯至40多年前他的儿时梦想。
 
林德塞在英国一个叫做Wallasty的小镇长大,这个地名寓意“背靠着海洋的城市”,大洋彼岸的世界让他充满遐想。而他萌发出前往中国的梦想,则是受到小学校长的影响。
 
这位校长同时也是一位神父,他告诉学校的孩子们,枕边要放三本书:圣经、祈祷书、世界地图册。
 
看到地图上神奇而陌生的中国地名,林德塞的想象力被点燃了。“我从来没有在新闻上看到过关于中国的报道。”11岁时,他发誓要去中国,从头到尾走完长城。眼前的地图上,长城是一段弯弯曲曲的神秘符号。
 
上世纪70年代,林德塞大学毕业,主修地质和地理学的他从事石油勘探工作,但他觉得这不是自己想要的事业。他一直想要成为探险家,一直想要去自己从来都不知道的地方。
 
“那时的中国,对于我这样一个英国的普通少年来说,要比月球还陌生。”
 
1984年,沿着英格兰北部的哈德良长城跑步时,林德塞想起了儿时伟大的梦想——探索中国的万里长城。两年后的夏天,他辞去工作来到中国。
 
照片上的林德塞孤身一人与长城相伴,但他看上去总是在奔跑,就像美国电影《阿甘正传》里那个永远停不下脚步的阿甘。
 
“我曾用时2小时39分跑完伦敦马拉松,也能在15分钟内跑完5公里。这样的脚力,是我第一次探索长城的一大优势。”
 
为什么要沿着长城奔跑?与今天不同,1986年的中国很多地方都没有对外开放,林德塞在完成“被禁止的旅行”后,没有时间逗留。
 
林德塞将路上发生的故事记在日记本里,第一页是当时请朋友帮忙写下的一段中文:“亲爱的中国朋友们,我叫威廉,是一名英国人,一个人走长城路,所以我不会一个人成功,你能帮帮我,给我一点水一点饭还有一个地方睡觉,谢谢。还有一件事,如果你会写字,请拿我的笔记本写下你的长城感言。”
 
一位甘肃老乡在他的本子上写道:“从山海关到嘉峪关,长城是巍峨的建筑,但在我们这里,它只是一堆可怜的小土坡。”
 
又饿又累,每天奔跑40公里,林德塞几乎放弃了自己的梦想。
 
林德塞说,他要感谢那些在路上遇到的陌生人,是他们一直让自己的梦想存活,“那是一种信念、一种决心或者说是一个愚蠢的想法:我一定要成功”。
 
1987年底,奔跑着穿越了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河北和北京等地,林德塞终于抵达明长城的最东端——山海关“老龙头”。
 
站在“老龙头”上回望早已不见的嘉峪关,林德塞不相信自己完成了自己的长城探险。然而他强烈感觉到,自己只探索了长城的一小部分,这里不是终点,而是开启一生长城探索的起点。
 
林德塞将这次探险之旅记录下来成书出版,名为Alone on the Greatwall(《独步长城》)。一路走来,他说自己获得的启示是:你认准是正确的事情,就一定要坚持下去。
 
2007年,为了庆祝自己首次长城探险成功20周年,林德塞带领一家人沿着当年的路线再走当年路。
 
长城是林德塞一生的事业追求。他娶了一个中国妻子,两个可爱的儿子也成长为积极的“长城环保者”。2001年,他创建国际长城之友协会并担任会长,而妻子是会长助理。
 
“不爱长城非好汉”,这是国际长城之友协会的口号。今天的人们去到长城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情,但林德塞提醒我们,必须重新看待长城——它是需要认真保护的文化遗产。
 
“长城很长,它的故事也永远讲不完。”林德塞对长城着迷,他很享受探索长城的过程,但更希望能对长城保护作出积极的贡献。
 
《中国科学报》 (2013-06-07 第8版 视界)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网APP论文&基金最新活动来了 他们的15年“铸剑”之路
星链卫星让射电望远镜“失明” 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的十大注意事项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