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6-7
选择字号:
成果集装箱
 
我国实现世界最高分辨率单分子拉曼成像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科学家们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亚纳米分辨的单分子光学拉曼成像,将具有化学识别能力的空间成像分辨率提高到前所未有的0.5纳米。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杂志于6月6日在线发表了这项成果。
 
《自然》三位审稿人盛赞这项工作“打破了所有的纪录,是该领域创建以来的最大进展”,“是该领域迄今质量最高的顶级工作,开辟了该领域的一片新天地”,“是一项设计精妙的实验观测与理论模拟相结合的意义重大的工作”。
 
亚洲最原始镰刀龙类化石出土
 
近日,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研究员吕君昌、河南省地质博物馆研究员蒲含勇以及日本北海道大学小林快次博士等组成的研究小组,在中国辽西发现了一种新的基干镰刀龙类恐龙化石。研究显示,该新恐龙可能是迄今发现的亚洲最原始的镰刀龙类,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上。
 
“年年岁岁花相似”分子机理阐明
 
“年年岁岁花相似”,这句古诗形象地指出了多年生植物在每年特定的时间开花,并且可以生长多年的生活习性。那么,这些植物是如何感知四季变化、调控开花的呢?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植生生态所王佳伟课题组通过对多年生草本植物弯曲碎米芥的研究,揭开了年龄途径和春化途径共同参与调控开花的分子机理。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科学》杂志。
 
纳米材料有望用于雄性动物避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医学中心孙斐课题组与王均课题组合作,发现通过纳米材料的光热效应,可以对雄性哺乳动物进行高效安全的避孕控制,从而达到降低动物繁殖能力的目的。研究人员通过原位注射金纳米棒,结合近红外光照射,在合理调节注射剂量以及照射强度、时间的条件下,能使小鼠的生殖能力实现短暂可恢复或长期永久性的破坏,但这并不影响小鼠的性激素水平。相关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纳米快报》。
 
植物温度感应分子机制研究获进展
 
近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植生生态所何祖华研究组与国内外合作的研究成果。何祖华等在植物抗病性研究中,把拟南芥的油菜素受体BRI1与水稻免疫受体XA21的合成受体转化后,得到系列内源BRI1基因共抑制的矮化表型,即转基因沉默。他们发现环境温度从22℃升高到30℃可以完全抑制基因沉默。同时,研究人员发现拟南芥内源小分子RNA也随着温度的升高明显降低。更有意思的是,温度引起的PTGS解除在接下来的22℃种植后代中也能观察到,即表现出后代记忆效应。
 
两万年来东亚海洋变暖比陆地超前
 
6月4日,记者从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员吕厚远、博士后徐德克等人的最新研究,揭示了2万年来全球气候从冰期向间冰期转变的过程中,东亚地区的海洋变暖超前陆地气候变暖约3000~4000年,提出了热带海洋和北半球高纬度气候驱动海—陆气候转暖不同步的新认识。相关研究在线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选自《中国科学报》)
 
《中国科学报》 (2013-06-07 第3版 一周国内)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网APP论文&基金最新活动来了 他们的15年“铸剑”之路
星链卫星让射电望远镜“失明” 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的十大注意事项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