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郑金武)5月28日,在天津药物研究院和天津泰普医药知识产权储备流转中心主办、中国技术交易所承办的“专利拍卖会(生物医药专场)新闻发布会”上,天津药物研究院宣布:由该院研发的30件高质量医药类专利,将在中国技术交易所进行拍卖。本次拍卖的30件医药类专利涵盖新化合物、新工艺、制剂、新用途等领域,部分专利将以无底价(0元起拍)增价的方式进行拍卖。
“这是国内首次由国立医药科研院所对外集中大批量展示和拍卖医药类技术专利。”天津药物研究院副院长邹美香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之所以一些专利采取无底价的方式进行拍卖,“主要是作尝试,看看市场对医药类专利拍卖的反馈情况”。
天津药物研究院是国家医药研发体系的龙头单位之一。该院申请专利700多件,已授权的有200多件,今后的专利也会越来越多。邹美香表示,此前,天津药物研究院全资成立了天津泰普医药知识产权储备流转中心,负责开展医药类知识产权的经营。目前,天津药物研究院的200多件新药证书,97%已实现了产业化。
中国技术交易所副总裁李中华表示,多年来我国在技术转移方面的模式较为单一,专利拍卖作为常规技术转移模式的有效补充,对高效促进批量存量专利向企业和市场流转,具有独特意义。
事实上,中国技术交易所自2010年首次开展专利拍卖以来,经过3年的探索和实践,已取得积极的成效。
“我们没有退路,必须把专利拍卖这件事坚持做下去。”中国技术交易所高级经理贾燕琛说,专利拍卖作为美国等发达国家一种成熟的技术交易模式,在中国目前尚未得到有效的利用,这主要是因为,与传统的实物及资产拍卖不同,专利拍卖的复杂程度更高,对于拍卖组织方的要求更高。
在拍卖形式上,此次医药类专利拍卖也将采取专利网络动态报价。“网络动态报价与现场拍卖有较大不同,它突破了现场拍卖的空间地域限制、拍卖标的数量限制及决策时间限制等因素。”贾燕琛说,专利权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权属,不像有形资产看得见、摸得着,买方往往需要更多时间对标的进行评估和决策;另一方面,网络动态报价非常方便,只要有互联网的地方就可以参与,对顾虑交易行为被披露的企业来说,网络动态报价的匿名性也更好。
《中国科学报》 (2013-06-05 第4版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