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明明
一个发生在眼前的案例让全国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运行保障部总经理王永刚触动很深。
定位于支持微小企业和个人金融服务的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发放最快也得7到10天,而阿里金融的小额贷款几个小时就能发放。“阿里金融为什么能做到?”他给记者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答案是,开放平台的渠道优势和数据挖掘的竞争性。
在大数据时代,不缺数据。缺少的是把数据转化为智慧,及时挖掘数据的商业价值。近日,曙光发布了其行业大数据战略以及支撑大数据战略的硬件,即XData大数据一体机。从国内的老牌服务器厂商到集“存储、服务器、解决方案和服务供应商”为一体的综合厂商,大数据时代里的曙光又发现了什么?
为何选择“大数据”
曙光之所以选择大数据,源于曙光云计算的战略。
在云计算领域,曙光是当之无愧的佼佼者。曙光总裁历军透露,如算上今年在新疆、哈尔滨等地开通的云计算中心,曙光的城市云计算中心约达10个。不管是自己的云计算中心,还是行业云,曙光均列第一。
“但云计算业务运行了一段时间之后,我们发现数据越来越多、成本越耗费越大。”历军表示。曙光曾尝试改进装备,将每个比特的成本降到最低,但云计算成本的下降速度仍抵不过数据的增长。
举个例子来说。中国一线的大型城市,仅仅健康档案的数据,一年就有5PB之多。一个智慧城市的数据,一个季度就是200PB之多。
这些在过去多得都无法想象的数据,该如何处理?“我想业界所有人都有共识,就是要把这些数据变得井井有条,从中去寻找金矿。”历军指出。
“这个数据分析与挖掘,绝不是传统厂商的事,传统的厂商只解决存储落地的问题。就是我拿盘阵把你的数据放下来。”在历军看来,盘阵适合放的是结构化数据,今天的大数据主要是非结构化的数据。
三步走战略
当前市场所需要的综合厂商,不仅要解决数据落地,还要解决数据计算问题,并构建数据的统一分析平台。诸如EMC等存储厂商,正在纷纷收购一些数据分析和计算领域的公司。
“IT界的人都知道,扛着机器去卖,很辛苦。机器我们最懂,怎么用机器,我们也最懂。那为何不把机器做好了,提供这样的服务。”历军认为,如果曙光的这一套战略能够逐步落实的话,中国的计算机供应商将告别给别人扛箱子的局面,走出一条新的盈利道路。
为此,早在两年前,曙光就开始开发面向大数据的软硬件产品。
“从数据的产生、获取开始,一直到数据的挖掘,产生新的价值,这是曙光的选择。”曙光公司副总裁邵宗有介绍了曙光的大数据三步走战略。
首先是数据的落地。“今天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通信网,每天产生大量的数据。但没有人知道100PB怎么去分享,怎么从里面去获取数据,怎么使大家掌握大数据的分析和处理的方法。”邵宗有指出。
第二步跟能源、交通、医疗等大数据典型的应用行业一起,在大数据一体机上形成解决方案,同时为用户提供应用的迁移和应用服务的优化。
“更为复杂的是第三步——我们并不知道数据的价值在哪里。这个价值我们怎么去分析、怎么去挖掘,需要跟用户一起去探寻。”邵宗有表示。
为客户提供“落地”工具
针对行业大数据的难题,曙光公司通过“行业云”、“中国物联网云计算中心”的积累,为下一步的行业数据挖掘作好了前期准备。
“未来的公司产品线,硬件是曙光坚实的基础。同时,在向解决方案的提供商或信息系统供应商的转型中,必须要增加软件的投入。在过去的几年里面,我们从人数和投入上,都超过了硬件的开发团队。”历军表示。
经过十多年在高性能、云计算和存储领域的精耕细作,曙光已经在国防军工、气象气候、政府、医疗和交通等行业推出了一系列成熟的解决方案,同时积累了应对不同规模、不同类型数据处理的创新技术。
可以预见的思路是,曙光通过一个具有国际化品质的硬件平台,如高性能计算机、服务器、存储,在上面承载不同的软件系统,实现不同大类的产品。
“通过高品质的刀片,加上高性能计算机操作系统就是一台高性能的计算机。这个高品质的刀片承载上云计算操作系统,那就是一台云计算机。如果高品质的服务器,加上XData,那就是大数据一体机。”曙光公司存储产品总监惠润海表示。
在他看来,XData大数据一体机将为我国通信数据统计,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日志和用户行为分析,物联网、传感器网络的数据监控和追踪分析以及金融交易数据的离线统计和挖掘等众多行业的“大数据运营战略”提供“落地”工具。
《中国科学报》 (2013-06-05 第3版 技术经济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