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导演战争的“魔术师” |
——记国防大学战略战役兵棋系统总设计师胡晓峰少将 |
胡晓峰(后排左二)与团队在演习大厅 段文君摄
当今世界,“让战斗首先在计算机上打响”成为各国军队的共识。计算机兵棋推演,以其反映战争对抗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创造了一个逼真的战略战役指挥训练环境——
■许森 罗金沐 张强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演习——
演习大厅里,号令声此起彼伏,指挥着前方部队;大屏幕上,陆海空联合作战,沉着迎击来犯敌人;计算机上,各要素实时显现,兵力调动紧张有序……演习结束,某师师长擦擦头上的汗,连说“过瘾”,“这次演习极大地发挥了指战员的主观能动性,使演习不再像‘演戏’,这样的训练真解渴!”
支撑演习的是国防大学信息作战与指挥训练教研部副主任、博士生导师胡晓峰少将所带团队研发的战略战役兵棋系统。
当今世界,“让战斗首先在计算机上打响”成为各国军队的共识。计算机兵棋推演,以其反映战争对抗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创造了一个逼真的战略战役指挥训练环境,被誉为导演战争的“魔术师”。胡晓峰,就是这么一位赋予魔术师“魔法”的人。
让指挥官不再“纸上谈兵”
身材魁梧、走路快、说话快,一副军人派头。若不是鼻梁上架着的眼镜,记者险些把胡晓峰当作一位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实际上,他也确实指挥着“千军万马”,只不过这些“兵马”都是计算机模拟出来的,是具有真实数据支撑的代码。
1997年,在国防科技大学研究信息系统和多媒体技术的胡晓峰被一纸调令调到国防大学。过去的20年里,他所从事的一切工作都与计算机有关。然而,这纸调令让他的人生彻底发生了转变。由于战役指挥训练模拟系统研发的需要,当时已在军内外信息系统界小有名气的胡晓峰被上级看中,希望他能去国防大学主持这项研究。
常言道,人过三十不学艺,而胡晓峰当时已经40岁。选择去国防大学,就意味着放弃自己的学术专长,放弃长期的研究积累,放弃稳妥的发展前景,一切从头开始。面对“半路出家”的抉择,他一度很矛盾,但最终还是服从上级命令,投身到这次全新创业中去。
胡晓峰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军校大学生,先是学数学,大三时成为钱学森所创立的国防科技大学系统工程与数学系的首批30名学员之一。也正因如此,系统工程的理念从一开始就被应用到这套系统的研发中。
几年的艰苦攻关,胡晓峰带领团队研发了国内规模最大的诸军兵种联合作战“砺剑”系列战役指挥训练模拟系统。随后,这套系统在某军区进行的战区级别网上战役演习中大显身手,而这是全军的第一次,受到参演指战员的高度评价。
小试牛刀后,胡晓峰没有闲着。他知道,战略演习一直是发达国家最注重的演习,也是进行战略决策的重要依据,而战争模拟不可能没有战略模拟。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相应技术手段,我军一直没有开展战略演习,战略演习一度是“纸上谈兵”,严重制约了战略训练水平的提高。
可是战略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等一系列问题,计算机怎么模拟?很多人想不通,就连有些领导也觉得这是“天方夜谭”,甚至当众提出批评。回到办公室,胡晓峰满含委屈,可是责任心逼着他重新站了起来,“我一定要把系统做好!”
2002年,胡晓峰带领团队在危机预测预警系统研究中,试图找到“武力打击与民意升降”关系的经验公式,但却碰了壁。他意识到,战略系统与一般的仿真系统最大的不同是采用的方法论不同。战争系统是复杂系统,不能用传统的还原论和拉普拉斯决定论的方法去研究,而必须从复杂系统论的角度进行研究,这就必须从研究战争的基础科学理论入手。随后,他提出了“作战实验体系”和“战争工程:走向信息时代的战争方法学”等原创性观点和理论,引起学术界的强烈反响。
让官兵从实验室中学习战争
一声令下,图文声并茂的危机情况显示在演练学员眼前。学员们分别充当各方政治、外交、军事、经济等领导机构中的角色,虚拟新闻连续生成,综合态势瞬息万变,文电信息接踵而至,在一片紧张气氛中,学员们沉着应对,激烈地研讨,充分利用系统快速决策……
这是2006年国防大学实施国内首次战略对抗演习时的场景。
这次演习应用的,就是胡晓峰带领团队用复杂系统论方法成功研制的“决胜”系列战略模拟系统。同时,他们还创建了“沉浸式”多方对抗战略演习模式,将钱学森的“综合集成研讨厅”思想在战略决策训练中进行了成功实践。截至2012年,他们共组织战略对抗演习20余次,累计近千名省部级、正军职以上高级干部和知名专家参加,完成国家重大战略问题研究性推演,并向中央上报多份战略咨询报告。
随后,在上级机关的支持下,胡晓峰团队建成了一个具有战争高层模拟特征,满足战略决策模拟、危机模拟、诸军兵种联合作战模拟、武器装备体系对抗模拟需要的,我军第一个战争模拟实验室。最终,“战争模拟实验室工程”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奖项。
在新军事变革的今天,“从实验室中学习战争”、“从未来中学习战争”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
曾经,我军各个军兵种,乃至各个军事院校的模拟训练实验室都在各自为政,“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严重制约了全军联合信息化指挥训练。1999年,胡晓峰向总部建议,把各个实验室联合起来,开发统一的训练信息系统,受到上级肯定。随后,他受总参谋部委托担任“某信息化训练工程”总师组长和全军实验室建设专家组长。
几年时间里,他提出训练工程“始于技术、成于管理”的思想,创新全军“作战(联合)实验室”概念,设计了按军兵种专业分工来构建“训练工程标准、网络化资源服务和基础平台建设”三位一体的作战实验管理体系,规划了全军联合训练工程建设路线图,建成了覆盖全军的作战训练实验室群和第一个全军网上演习导控中心。在此期间,他还组织完成了我军第一个大型军事概念模型体系工程,仅文本就有15卷23册1400万字,使我国成为世界上能够全面完成大规模军事概念建模工程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
2007年,全军信息化训练建设工程——“某信息化训练工程”项目,再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打造“推演战争”的先进平台
10年后,胡晓峰依然记得那个震撼心灵的战例——
一场激烈的“战争”,在卡塔尔多哈郊外大漠中悄然展开。然而,这并不是一场真枪实弹的较量,而是美军利用兵棋系统举行的“内窥03”演习,彩排“打伊倒萨”作战预案。尤为让人震撼的是,这次演习的最终结果和几个月后美军进攻伊拉克,并取得胜利的方式和结果几乎完全一致!
与此同时,我军之前所研发的模拟训练系统由于考虑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较少以及对战争经验总结不够,经常出现可信度不高和战训不一致等问题。
2007年,经军委总部批准,战略战役兵棋系统建设工程正式启动,胡晓峰任总设计师。
创新的最大敌人往往是自己。一连几天,胡晓峰彻夜未眠, 反复思考应采用何种技术路线,并一次次将总体方案推倒重来。经过慎重考虑,他拿定主意,“从拿破仑军队横扫欧洲,到毛泽东四渡赤水出神入化,都体现了军事家高超的指挥艺术。因此,战争模拟必须突出人的核心作用,研发兵棋系统决不能在原有系统上重复开发,必须走出一条新的道路出来!”
50岁,正是“知天命”之年,胡晓峰又开始了全新的创业!
研发计算机兵棋系统,缺经验、缺数据,现有资料少到只有一本书和几份报告。对此,很多人并不看好,“兵棋太难了,你们搞不出什么新东西”。一些团队成员来后不久就中途退出,有的新调入人员明确表示不想到与兵棋有关的教研室。
面对种种质疑,胡晓峰没有退缩。
为使兵棋系统尽快推向部队,他带着大家和部队指挥员一起反复摸索,白天试推试演,晚上加班加点修改程序。从兵棋立项到投入运用,他们先后经历了十多个军事设计与技术实现的大关,哪一关过不去,系统都可能夭折。而每一个大关,他们都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一遍遍测试、修正、反复,甚至全部推倒重来。
在他的带领下,团队先后完成几百类军事规则模型的设计,研制了几十个战略战役兵棋演习分系统,编写代码上千万行,完成了上千万条作战数据的搜集整理,创造了多种新型教学训练演习模式,初步构建起了我军兵棋理论、技术和运用体系,开创了我军作战训练模拟的崭新局面。最终,“战略战役兵棋系统及配套设施建设”通过评审鉴定,专家给予高度评价。
《中国科学报》 (2013-05-10 第6版 印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