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惠钰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3-27
选择字号:
原料供应掣肘“地沟油”上天
 
■本报见习记者 李惠钰
 
荷兰航空公司近日开通了首个使用生物燃油跨大西洋的航班。该航班从阿姆斯特丹起飞,最终抵达纽约。在未来的25周内,每周四都将开通这条“绿色”航线。
 
值得关注的是,该航班所使用的生物燃料,竟然是以国内嗤之以鼻的餐厨废弃油脂“地沟油”为原料提炼、加工而来。
 
对此,有媒体作了如下总结:生物燃油为泛滥的地沟油开辟了一个可能的“出口”。
 
然而,多位专家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内“地沟油”储量虽然很大,但收集起来却十分困难,从“地沟油”到生物燃油转化的产业链短期内基本无法实现。
 
技术已破 原料未解
 
去年7月,荷兰航空就与上海绿铭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绿铭环保将为荷兰航空提供由废弃油转化成的“0号生物柴油”1万多吨。
 
绿铭环保品牌总监周玉亮对《中国科学报》记者称,所谓0号生物柴油对于航空燃油而言只是个半成品,它是以废弃的食用油等餐厨垃圾做原料,与醇类经酯化反应获得。
 
既然原料的基本提纯可以在中国完成,那后期提炼成航空燃油为何进展缓慢?这种变废为宝的生物燃料为何迟迟未能大规模应用?
 
其实,中国石化集团早已就“地沟油”转化成航空燃油展开了研究计划,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技术上是绝对成熟的,没有问题。中石化生产的生物燃油可以满足国际标准。”中国石化集团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燃料产品及添加剂室主任张永光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现在关键的问题不是技术,而是原料的收集。”
 
张永光表示,尽管国内“地沟油”储量丰富,但收集却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由于中石化只是出于研究考虑,因此并没有亲自去收集“地沟油”,而是直接从社会上的收购企业中购买。
 
“我们不可能大规模使用食用油脂,因为这种废弃油脂不可能保持长期连续性的供应。”张永光表示,“地沟油”只是生物燃油的其中一种原料,除此之外,中石化在实验中还采用比较廉价的生化油,即榨油厂、油脂加工厂的下脚料,以及棉籽油、菜籽油等。
 
张永光称,中石化已经生产出不同原料的生物航空燃油,目前正在向中国民航局和航空油料鉴定委员会申请适航认证,试飞之后才能确定究竟用什么原料。
 
最严新规值得效仿
 
其实早在2011年,荷兰航空已来中国采购样品,提出从山东青岛带走20吨地沟油样品回去试飞,但最终还是与绿铭环保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绿铭环保每月为其提供1000吨由地沟油提炼而来的生物柴油。
 
周玉亮表示,绿铭环保目前已经建成100吨/日厨余垃圾处置生产基地,其工业化酶法生产生物柴油的生产线可以每年处置3.6万吨废弃食用油脂,年产3万吨生物柴油。
 
“我们已经建立了从上游的油脂收集到加工处理,再到下游的产品销售的整个产业链。”周玉亮说,“完善的原料收集系统的建立,与上海市出台的史上最严地沟油管理办法有很大关系。”
 
在上海,每年约产生4万吨“地沟油”。去年,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环卫处处长郭桦就曾对媒体透露,上海将逐步建立餐厨废弃油脂监测平台,为车辆安装GPS“电子眼”,对废弃油从生产、处理,到运输等环节实时监控,记录每个环节。
 
如今,“地沟油”已经成为上海地区阳光下的新产业。今年3月,上海新制定的最严新规《上海市餐厨废弃油脂处理管理办法》开始正式实施。“地沟油”的收运将由专门企业负责,非法收运者将面临最高10万元的处罚,构成犯罪的将被追究刑事责任。
 
作为上海市首家拥有处置废弃食用油脂和厨余垃圾资质的企业,绿铭环保也曾因为回收油量不够开工而无法盈利。新政实施后,每周他们都会根据上海市废弃物管理处的安排,到各个回收点收购废弃油脂,收油量有了保障。
 
“我们现在与上海市环保局初步达成意向,其所有环卫车量将率先使用生物柴油。另外,也在和上海市公交总公司商谈其公交车添加生物柴油事宜。”周玉亮说。
 
大规模实施还很难
 
“地沟油”如果能大规模变成航油“飞上天”,不再回流到餐桌,这无疑是最理想的举措。但是,如今它的价格高出普通飞机燃油数倍,前景仍然不被看好。
 
山东生物质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董玉平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任何一种生物燃料的大规模产业化应用,都要首先考虑从头至尾的经济性。对于“地沟油”产业,更需要由具有一定实力的大型企业来专门做这件事,小打小闹形不成气候。
 
荷兰航空曾表示,由于原料成本和技术问题,该公司由地沟油转化的航空生物煤油价格是普通飞机燃油的3倍多。如今,荷兰航空进口大量废弃油原料,和合作方共同努力降低成本,但成本也仍在传统燃油之上。
 
中宇资讯分析师崔真对《中国科学报》记者称,目前,国家并未有明确的生物燃油产业政策出台,对生物燃油行业扶持力度不足。另外,目前终端市场对于生物燃油认同度低,市场普及较为困难。
 
张永光也对记者表示,由于原料成本较高,从事研究还切实可行,但真正大规模还很困难。“如果形成一定规模的话,有可能会在去欧洲的飞机,或者有二氧化碳减排要求的航线给予供应,但肯定不可能大规模实施。”
 
值得肯定的是,利用“地沟油”生产生物燃油替代石化燃油可以减少碳氢化物、氮氧化物等对大气的污染,这对于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轻环境压力贡献巨大。但是,要想更进一步发展则更需国家政策方面的有力扶持。
 
崔真表示,近期“国家能源生物燃料研发中心”获得国家能源局的批准,为生物燃料提供技术支持及装备。后期,随着国家政策的惠及,生物燃油产业关注度将会上升,以点带面的良好发展局势将形成。但是,由于我国生物燃油产业基础较差,在较长时间内生物燃油仍无法形成规模化。
 
《中国科学报》 (2013-03-27 第7版 能源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网2025年6月十佳博文榜单公布! 果树还能变石头
两道同心圆环揭示恒星“双重引爆”证据 有证据证明成年人类也会萌发新脑细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