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庆
自2011年上市以来,舒泰神业绩高速增长,并因此被《福布斯》杂志评为2012中国最具潜力的上市公司之一。
如同其他上市公司一样,舒泰神也不能免于质疑和猜测。引发投资界争论的一大焦点在于:舒泰神的销售收入绝大部分来自于其拳头产品苏肽生,而苏肽生的销售增长正面临着来自于政策调整、竞争对手等多方面挑战。
直面保持发展势头的不确定性,舒泰神正在寻找下一个爆发点。
做点“好东西”
舒泰神董事长周志文和总经理张洪山都是科研人员出身。在创业之初,舒泰神就被定位为以研发创新为驱动。
张洪山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公司从来没打算进入普药的低端竞争,“要做点好东西出来”。
生物制药行业的“好东西”约等于“投资多、周期长、风险大”。不过周志文相信自己的眼光,他当年看中的“好东西”就是目前公司的拳头产品“苏肽生”。
苏肽生属于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用于促进神经损伤修复、治疗视神经损伤,是国家Ⅰ类新药。
该药从1995年的前期研究到2006年的上市销售,其间经历了11年。但它带来的回报也相当可观。
自上市起,经过4年的市场营销,苏肽生逐渐赶超其他竞争对手。京华夏仲景医药信息咨询公司的《鼠神经生长因子市场研究报告》指出,2007 年苏肽生取得了17.51%的市场份额,2008年、2009年分别达到32%、41%,在市场中排名第一。
有这样一组数据就是最好的例证。2010年,舒泰神被评选为G20工程(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工程)最具贡献度的高成长企业之一。2011年,舒泰神在创业板上市,与很多创业板公司一上市就出现业绩下滑、股价暴跌不同,舒泰神业绩持续高增长。其利润也从2009年的3500万元升至2011年的1.08亿元。2012年,《福布斯》评选的国内100家最具潜力上市公司中,舒泰神综合排名第13位。
而这些都主要来自于苏肽生的贡献,该产品目前占到舒泰神整个销售收入的88%。
是否独木难支
然而,苏肽生在舒泰神业绩中的比重之大也逐渐引来了外界质疑。投资者担心:继续维持高增长,苏肽生是否独木难支?
舒泰神在2012年年报中也表示,公司存在主导产品较为集中的风险:苏肽生目前仍然是公司营业收入的主要来源,一旦苏肽生的销售产生波动,将直接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重大影响。
年报还披露,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新的医药管理、医疗保障政策将陆续出台,这些政策的变化可能导致公司产品的销售地区、销售价格受到限制,将可能对公司的生产经营造成影响。
此外,苏肽生也面临其他鼠神经生长因子产品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
据了解,在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领域,苏肽生的主要竞争对手有3个:武汉海特生物制药公司的金路捷、厦门北大之路生物公司的恩经复以及丽珠集团的丽康乐。
其中,丽康乐被认为是苏肽生的主要竞争对手。中金公司的报告预计,对比苏肽生的增速,丽康乐2013年将正式迎来爆发阶段。但中金也不否认,作为新进入者,丽康乐短期不会挑战现有厂商舒泰神的龙头地位。
面对质疑,张洪山表示,苏肽生医院开发数量从2009年的720家已增至2012年的2000家,而鼠神经生长因子产品市场容量巨大,目标医院达7756家,“苏肽生还处在增长期,仍有较大空间”。
打造新利器
事实上,舒泰神早已开始未雨绸缪,寻找新的增长点。
据张洪山介绍,短期内公司将推出苏肽生的“升级版”。与此前产品不同的是,新产品将借助 “颌下腺生物反应器”技术平台,利用基因载体技术,将“人的基因序列敲入”,使产品人源化,从而生产出治疗效果更好的“注射用人神经生长因子”。
同时,舒泰神也正在加强其另一主要产品“舒泰清”的推广力度。
这一主要用于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产品在舒泰神销售收入中占据11%的份额,张洪山认为该产品具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他表示,舒泰清是目前国内市场上唯一一个同时具有便秘和清肠两个适应症的产品,而且与现有产品不同的是,舒泰清不含硫酸根离子,不会被肠道所吸收,从而大大减少对人体的副作用。该产品短期内有望成为非处方类药物。
但从长远来看,以上这些还不是舒泰神棋盘上最重要的棋子。与之前耗时十多年打造苏肽生一样,舒泰神已经准备打一场持久战,正依靠基因药物平台,加紧研发包括抗艾滋病小核酸、抗乙肝小核酸、视网膜色素变性治疗药在内的一系列基因药。
不可否认的是,基因药物的研发具有巨大的风险。据舒泰神的一位研发人员介绍,在世界范围内,基因药物的研发和产业化都是难点,也是制药公司争相抢滩的制高点。
舒泰神在其2012年年报中也坦承,新药研发和现有药品的深度开发须经历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申报注册、获准生产等过程,环节多、开发周期长,容易受到不可预测因素的影响,存在技术开发风险。此外,如果公司研发的新药不能适应市场需求或不被市场接受,可能导致公司经营成本上升,对公司盈利水平和成长能力构成不利影响。
据张洪山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预计上述在研基因药5年内都不会带来实际收益。
然而,现在就对舒泰神的长远发展作出消极判断还为时尚早。事实上,舒泰神从未停止谋求持续发展的努力——“已在美国设立分公司,希望借助其桥头堡的作用,一是便于推进在研品种在美国的注册;二是密切关注美国中小型生物技术企业有前景的项目,及时引进,丰富公司产品线。”张洪山说。
《中国科学报》 (2013-03-27 第6版 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