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计红梅 赵广立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3-27
选择字号:
三网新融合逐鹿OTT
 
■本报记者 计红梅 实习生 赵广立
 
“OTT,OTT,还是OTT。”在3月21日~23日于京举行的第21届中国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CCBN)上,《中国科学报》记者看到,与以往的CCBN展相比,今年OTT(Over The Top,基于开放互联网的视频及数据服务)的热度明显不同寻常。
 
在热闹的景象背后,是三网融合新进展下广电、电信和互联网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而广电对OTT业务的态度,也从最初的“狼来了”变为主动的拥抱。
 
“与其被动承受行业的变化,不如主动拥抱。”NAGRA公司中国区销售总监张军涛在CCBN展上的OTT融合创新论坛上说,目前许多设备都具备直接接入OTT业务的能力,如果广电系不主动拥抱OTT,就意味着将被传统电视用户抛弃。
 
腹背受敌
 
CNNIC第31次互联网调查报告显示,2012年网络视频用户已经达到3.7亿,年增长率约14.3%;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12年北京地区电视机开机率已从2008年的70%降至30%。对于传统电视产业来说,互联网视频可谓来势汹汹。
 
众多年轻观众正从电视转向电脑、PAD等终端,这让广电有点坐不住了。更可怕的是,就算电视屏幕重新吸引他们回来,屏幕背后将由谁主导?
 
“拥有最多用户的互联网在三网融合整个进程中占据优势,目前处于核心地位。”工信部电信研究院通信信息研究所总工程师胡珊认为,对网络的依赖以及数量庞大的网民,让互联网在未来电视产业的竞争中占尽了先机。
 
与此同时,广电也受到了电信业的步步紧逼。工信部部长苗圩今年2月表示,2012年全国宽带普及提速工程目标任务完成,FTTH(光纤到户)覆盖家庭新增超过4900万,达到9400万。
 
除了宽带领域的较量,三大运营商也在为避免沦为数据服务的“管道工”而寻找新的业务模式,以争夺三网融合的高地。中国移动董事长奚国华毫不讳言称“通信业正驶向OTT时代”。
 
电信基础网络和业务在扩张,而互联网巨头在用户及智能终端系统核心技术上的优势难以逾越,广电正陷入腹背受敌的尴尬境地。
 
更让广电无奈的是,外患未远,更有内忧。有业内人士指出,与广电总局计划中的2010年底实现“一省一网”相比,整合进程整体相对滞后了两年之久,直至今天仍有不少省份在整合进程中。
 
尽快建立互联互通的平台对广电来说“迫在眉睫”,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院长黄升民指出:“这个问题不解决,广电就更被动了。”
 
借力OTT突围
 
挑战往往与机遇共存。多位业界人士认为,广电运营商的机遇在于,在有线电视的基础上,构建集有线、网络于一体的电视平台,为用户提供VOD(视频点播)等视频业务的同时,开发多种增值业务,形成“平台+内容”的广电OTT生态。
 
“没人规定高尔夫是年轻人的游戏,老年人一样喜欢。”爱迪德技术有限公司新媒体业务销售总监王唯认为广电应主动拥抱OTT。“狼来了,那就与狼共舞。”
 
不过,在黄升民看来,广电的处境可能没那么险恶。尽管目前互联网行业有诸多优势,但要“一统OTT江山”其实是有难度的,“难度表面在内容,实际上内容不成问题,关键是文化上的冲突”。
 
黄升民进一步分析说,互联网行业的文化是个体分散、多元和解构,而电视的文化是集体聚合、重构。“手机电视出现已经快10年,发展始终迟缓,远不如人们的预期。这说明手机和电视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问题,这个冲突难以一举逾越。”
 
而这给了广电喘息的机会。中广互联CEO、中国广播电视协会有线电视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曾会明撰文指出,无论外界如何风云变幻,广电运营商修炼好内功,为未来作好准备,是新时期发展的重点。
 
胡珊认为,新一轮三网融合下,广电最大的机遇是“DVB+OTT”联盟。“通过数字电视和OTT业务的合作有望破解数字电视发展的难题。”她说,“数字电视和OTT的互补能力非常强,两者合作可以有效地解决数字电视增值业务受制于内容、互动等因素开展不利的问题,解决数字电视用户流失的问题。”
 
记者在展会上看到,华数、数码视讯、华为等厂商为地方有线量身定制了OTT服务。在数码视讯展台,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说,他们推出的OTT系统已经被地方有线采用。
 
数码视讯总经理宿玉文认为,有线电视运营商开展OTT业务可谓攻守兼备。他指出,由于互联网要付费给内容版权商,“现在互联网视频仍处于烧钱阶段”,而广电运营商手握资源,反而会因此得利。
 
新的电视版图
 
目前,OTT新业态由于迎合了当前新媒体发展的潮流,已成为各方竞相拓展的“香饽饽”,并引发了传统TV产业向智能终端时代的变革。黄升民说,随着传统TV产业领域被打开,“OTT正重新构划了一个电视版图”。
 
“在新的产业版图中,内容是广电立身之地,是非常重要的竞争力源头。”黄升民进一步强调,然而广电作为生产者,必须将自己的内容货币化,用金融银行的概念充分建构交易系统——“内容不银行毋宁死”。
 
黄升民认为,寄生掠夺式的内容生产方式将毁掉整个传媒业。互联网所谓的免费服务,实际上是在扼杀创新的价值。
 
除了整合自身的内容优势,广电要想在OTT上分一杯羹,仍有诸多需要培育和打造的环节。
 
互联网虽然在内容上略输一筹,但其多元、有黏着度的业务却令广电望尘莫及。黄升民认为,广电需在用户黏性上向互联网学习,使广电的OTT业务跟上用户的海量需求。
 
观众的视觉要求是广电开展有黏着度业务的机会。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科技司司长王效杰表示,到2015年,全国具备制作播出100个高清电视频道的能力,同时将跟踪研发超高清电视。有专家指出,广电应利用带宽和内容资源推广高清OTT业务。
 
宿玉文则认为,要在三网竞争中占据更多优势,广电迫切需要打造一个统一的应用平台,用来承载多屏业务和OTT视频业务。
 
此外,广电在营销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加强。曾会明指出,有线电视数字化之后,增值业务的提升还不明显,说明市场营销及服务水平也是广电未来一个很大的问题。他说:“广电应加强营销服务,深挖OTT带来的红利。”
 
黄升民则在“八问OTT”的演讲中总结说,整个OTT产业正处于焦灼的拉扯状态,在谋取智能电视霸主的问题上还难分伯仲。“既需要崭新的技术创新,也需要规模巨大的生产配置和营销支持,还需要复杂多元的文化适应,缺少任何一项都难以言胜。”
 
《中国科学报》 (2013-03-27 第2版 技术经济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网2025年6月十佳博文榜单公布! 果树还能变石头
两道同心圆环揭示恒星“双重引爆”证据 有证据证明成年人类也会萌发新脑细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