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温才妃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3-7
选择字号:
上海大学改革选专业制度——
给本科生多次选专业的机会
 
■本报记者 温才妃
 
高考填报的志愿不如意,导致大学生颓废4年的情况在我国高校屡见不鲜。在上海大学,大一新生高考填报志愿前6个志愿的满意度仅是百分之四五十(服从调剂占相当的比例),可一年以后,学生的前3个志愿的满意度达86%,前6个志愿的满意度高达97%。当中究竟发生了什么,让学生有如此大的转变?
 
上海大学副校长叶志明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考生服从调剂去了一个从未听说过的专业,或听从家长意愿、舆论误导去了一个不感兴趣的专业,大学应该给予至少一次的重新选择的机会。
 
自2012年起,上海大学选择专业的政策发生了新变革——入学时实施三个大类招生,第一学年末在大类中进行专业分流,之后还可以跨大类转专业。如何把转专业机制做得更灵活,是上海大学校方一直思考的问题。
 
转专业不是一次就完成了
 
沈玉音理想的专业是法学,因几分之差调剂到上海大学理学工学大类。如今,大二的她如愿以偿进入了法学专业,更为难得的是短短一年间她竟有两次选择专业的机会。
 
据她介绍,该校按人文社科大类、经济管理大类、理学工学大类三个大类招生,大一学生学年末参加所属大类的“类内分流”考试,才能获得专业身份。
 
虽说不是二度高考,但专业分流也是有竞争的。想要选择大类中感兴趣的专业,就不得不重视高考成绩、大一学习成绩、综合表现,然后依据三者的综合成绩平行录取。其中,高考成绩、大一学习成绩各占45%,综合表现占10%。综合表现一项叶志明原想设定为10%的落差,但10%的落差“足以把歌唱比赛中,唱歌差的人变为第一名,唱歌好的人判成最后一名”,最终校方决定10%的比例中,以2%的落差为宜。
 
“大一学生均需按照综合成绩进行分流排序,这是在大类中第一次选择专业。”分流排序后,沈玉音暂时选择了化学专业,但“喜欢化学的感觉总没有喜欢法学来得强烈”。
 
由于类内分流与跨类转专业的人数不对等,且类与类之间学生的综合成绩无法比较,类内分流结束后,跨类转专业才开始启动。去年7月初,沈玉音得知心仪的法学专业共有6个转专业招生名额,赶紧在网上报名、下载考试大纲。8月29日她参加考试,仅过了两天,她就接到了录取通知,兴冲冲到法学系报到。
 
沈玉音的转专业之路告一段落,但上海大学学生转专业的机会还没有用完。
 
“转专业不是一次就完成了,我们正在考虑本科四年均允许学生转专业。”据叶志明介绍,大二学年末转专业已实施多年,今年将为大三、大四学生转专业打通渠道。多次转专业的原因有很多,有的学生觉得再次选择的专业不适合自己,有的学生对学院的教学不满意,还有学生到了大四还想转专业,宁可从新专业的大一读起。
 
“允许学生多次转专业逼得院系激活办学活力,只有对学生负责,他们才会愿意留在本专业。”叶志明说,“以前在制度上不允许,现在我们就要允许。”
 
用一年时间挖掘学生兴趣
 
那么,如何在一年内让学生明确专业兴趣,减少再次错选的几率?学校动了一番脑筋。
 
上海大学历史系大二学生钱皓旻对大一时开设的通识课印象颇深。他曾选了一门“士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通识课,“这是一门文学与历史相结合的课程,我通过名士的活动,了解到他们的观念,并引申到现实生活”。
 
钱皓旻表示,通识课的设置把某个学院的专业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宏观了解各专业,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
 
沈玉音则对院系开放日和新生研讨课更感兴趣。她曾参加了计算机与数学的院系开放日,“学院的领导介绍了院系情况,我们还参观了专业教室、机房、实验室,优秀学生代表也为我们作了一对一的解答”。由于个人原因,她错过了法学的院系开放日,但却在新生研讨课上或多或少地弥补了遗憾。在不足30人的法学研讨课中,沈玉音得到教授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交流与辅导,并在论文上得到指点。
 
而让学生选择专业心里最有底的是,专业信息公开平台上公布了每个专业的开课课程、近3年的就业率、就业去向、就业单位类型、薪资等情况,薪资一项不仅公布了平均薪资,还公布了最高薪资与最低薪资。
 
“高中填报志愿没有这么好的条件,为了选专业开展的活动丰富多彩,让每个人身临其境。”沈玉音说。
 
正是因为身临其境的体验,学生在选专业上更加理智。叶志明举例,改革前,某些专业都是第一志愿招满;类内分流后,不少学生知晓这些专业就业有困难,竟然也出现了个别专业招不满学生的情况。
 
让转专业成为一种市场选择
 
“历史系找工作困难,你为什么选择历史系?”
 
“如果一个人不愿意学历史,去找与历史相关的工作肯定困难。但我喜欢历史,学到极致还怕找不到工作吗?”
 
与一名历史系学生的对话,让叶志明记忆深刻。上海大学转专业制度几经改革,只因为校方笃信“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在叶志明看来,我国高校的招生计划大多是拍脑袋决定,或是有多少老师点多少菜。学生不报的专业自有服从调剂补充。“招生时不得已,招进来后就要想办法改变。”
 
类内分流后,上海大学冶金工程专业的一名本科生欣喜地说:“选专业,我终于做了一回主。”原来,他的高考志愿是家长选择的,选择的依据不外乎是媒体、亲戚说什么好选什么。“虽然选择冶金工程的人不多,但我明白了自己未来的工作在哪儿。”
 
叶志明表示,学生转专业,首先要问清楚为什么。对待高考志愿录取不理想,希望重新选择专业的学生,转专业主要以成绩为主,鼓励学生通过努力获得选择权;确实不适合本专业学习的学生,比如理工科的学生凡是理工科课程成绩都不理想,学校则会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诉求调至其他专业。
 
兴趣固然是转专业的动机,可高校转专业难免出现经济管理“扎堆”的现象,导致一些基础性学科被忽略。
 
钱皓旻转专业时以第一志愿进入历史系,在他看来,与其选一个不了解、将来又不太可能工作的专业,还不如选一个感兴趣的专业。不仅可以学得轻松,还能在学有余力之际把精力放在二学位上。与此同时,他还得到了5000元的奖学金,持续3年。
 
叶志明告诉记者,对于历史、数学、哲学等基础性学科,学校设定了最小招生数的后3年全额奖学金鼓励政策加以扶持,鼓励有兴趣者填报。只有第一志愿录取者,才能获得后3年全额的奖学金。如果设定了奖学金仍然招不满,这种情况学校不予保证。“绝对不把专业强加到学生头上,要让转专业成为一种市场选择。”
 
《中国科学报》 (2013-03-07 第7版 大学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备受科技巨头青睐 下一代地热来了 变暖加速喜马拉雅高山树线向高海拔扩张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