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邱锐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3-7
选择字号:
无须为减少的人口红利“哭泣”
 
■邱锐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美特斯邦威服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成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国人口红利时代已经结束,新的就业人员不再满足原有模式,他们对生活质量有了追求,不再愿意以牺牲生活质量来换取工作。”
 
而此前,国家统计局公布公报显示,2012年末,我国15~59岁(含不满60周岁)劳动年龄人口数量较上年末减少345万人,比重下降0.60个百分点,这是在多年增长后的首次下降。对此,有专家表示,这意味着,中国人口红利消失的拐点已经在2012年出现,这将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显著的影响。
 
为我国经济30多年快速增长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口红利的确正在减少,但是否真将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显著”影响,笔者持怀疑态度。
 
虽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但经济学家普遍认为,能够促进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要素包括:生产要素、产业结构、技术水平以及制度安排等。其中,生产要素又包括资本、自然资源、劳动力等。
 
在劳动力促进经济增长方面,上世纪90年代,经济学家开始关注人口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发现劳动年龄人口比重提高,可以通过提供充足劳动力和保证较高的储蓄率,促进经济增长。这种由其带来的经济增长即为人口红利。
 
可见,人口红利仅仅是劳动力要素促进经济增长的表现形式之一。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人口红利之所以能够产生作用,带动经济的增长,其实还是由于制度的改革,即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优化了资源配置。
 
而从另一角度看,随着我国人均寿命不断提高,60岁以上的依赖型人口数量不断增多,这也会致使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在我国人口生育率较低的现实背景下,这一趋势很难逆转。所以,依靠增加劳动力数量来促进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或者说,我国人口红利迟早要被耗尽。我们无须为“打翻的牛奶哭泣”,无须为人口红利的减少而过分担忧。
 
正如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在两会期间所指出的那样,中国应对“人口红利消失”挑战,归根结底要靠技术进步以及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
 
因此,我们应将注意力集中到同样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并且相对可控的可持续的因素——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制度建设等方面上来,继续深化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升级产业结构、完善激励机制、加快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的研究和应用等。这才是应对我国人口红利减少和老龄化日益严重、确保经济可持续性增长的根本之道。
 
《中国科学报》 (2013-03-07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备受科技巨头青睐 下一代地热来了 变暖加速喜马拉雅高山树线向高海拔扩张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