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陆琦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12-23
选择字号:
谁解海河之“渴”
 
海河流域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43立方米,比世界上最缺水的以色列还要少。目前,海河流域每年入海水量不足30亿立方米,造成入海生态水量亏缺约25亿立方米,已不能维持河道生态的基本需求。
 
■本报记者 陆琦
 
北京今冬初雪仍未见踪影。资料显示,自10月22日北京降下一次全市性小阵雨至今,京城几乎滴水未落。这意味着北京的降水量已连续两个月为零。
 
北京缺水是不争的事实。自1999年以来,北京已连续14年干旱。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日前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把全世界缺水的报道集中起来,都不足以描述北京的水危机。”
 
其实,北京水危机只是海河流域水忧的一个缩影。王浩表示,海河流域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43立方米,比世界公认最缺水的以色列还要缺水。
 
焦渴的海河流域
 
海河流域地跨京、津、冀、晋、鲁、豫、蒙、辽8省(自治区、直辖市),3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1.4亿人。“海河流域是我国甚至全球范围内人类干扰强度最大的地区,人类活动成为导致海河流域水资源量衰减的重要因素。”王浩说。
 
由王浩领衔的“973”项目“海河流域水循环演变机理与水资源高效利用”研究发现,海河流域多年年均降水量约为1712亿立方米,其中环境和社会经济系统对降水的有效利用量约占70%;形成的径流水资源约占降水量的20%,这些水基本用于生产生活。在本地水资源几乎消耗殆尽的情况下,海河流域每年还要从黄河引水约45亿立方米,超采地下水约80亿立方米。
 
“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已远远超出流域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供需严重失衡,并且由此造成了一系列水生态、水环境问题。”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所长王建华说,目前海河流域每年的入海水量不足30亿立方米,造成入海生态水量亏缺约25亿立方米,已不能维持河道生态的基本需求。
 
然而,生活在海河流域的城市居民对水资源短缺的情况并没有切身体会。
 
“海河流域水循环过程揭示了城市供水充足表象下的深层隐忧。”中科院院士王光谦直言,当前海河流域城市供水的充足是以地下水超采、河道径流与入海水量衰竭、农业与生态用水严重短缺为代价的。这种代价将成为后世子孙的沉重负担,用这种方式来保障城市供水将难以为继。
 
170年来第二长干旱期
 
海河流域目前严峻的水问题到底是短期效应,还是水循环长期演变的结果呢?
 
“这要放在水循环演变的历史大视野中审视。”中科院院士刘昌明说,基于古气候、古地理、历史记载、植物孢粉和同位素试验测定数据等资料的分析,揭示海河流域万年、千年、百年尺度的水循环演变规律,对科学认识海河流域的缺水现状意义重大。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贾仰文告诉记者,海河流域存在5年连枯和11年连丰的周期,1954~1964年是距今最近的11年连丰周期,1999~2003年是有实测记录以来连续最枯的5年,海河流域近期降水演变的突变点发生在1978~1980年之间。
 
“海河流域本轮干旱自1999年开始至今,是近170年来持续时间第二长的严重干旱,仅次于1853~1870年持续18年的严重干旱。持续的干旱少雨加上人口增加,导致海河流域严重缺水。”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刘家宏说。
 
据史料记载推算,在民国以前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海河流域的人口绝大部分时间在1000万以下,最繁荣时也不过2300万人(1820年)。新中国成立前,海河流域人口约为3500万,目前海河流域人口有1.4亿,其间膨胀了4倍,是封建社会时期人口的14倍。
 
“同样一杯清水,由原来的1个人喝变成4个人喝,甚至是14个人喝,紧缺程度不言而喻。”刘家宏说。
 
建立协调用水模式
 
“海河流域问题的根源在于有限的水资源不能承载现有经济社会规模和进一步发展的需求。”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超表示,在现有社会经济状况下,解决海河水资源问题必须从多类用水竞争协同、高效利用的思路出发,均衡各种利益形成协调用水模式,促使水循环朝良性演变方向发展,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海河流域水资源的宏观调控涉及资源、环境、生态和国民经济等诸多领域,关系异常复杂,过程高度耦合。“水资源、经济、环境、社会、生态五种属性关联伴生、相互转换,某一属性的剧烈变化不仅影响自身的服务功能,还会给其他属性功能带来负面影响,甚至产生不可逆转的破坏。”王超说,人类只有通过对自身活动的理性控制,使赖以生存的自然系统处于合理和允许的阈值区间,才能远离崩溃边缘。
 
对此,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甘泓等提出了多维临界调控方法。基于海河近30年水文状况和南水北调通水条件,提出主要指标的最低满足程度,其中地表水开发利用程度应控制在75%以下,地下水基本不超采,年均入海水量不低于55亿立方米,并确保水功能区全面达标。这些成果已为海河流域取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入河排污总量以及水功能区达标率等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指标的确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中国科学报》 (2013-12-23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烧毁的卫星正在污染大气 数百个包含种族歧视的植物名称将被改变
平均每棵树干中都有超过1万亿个微生物 野外回归的墨脱百合在原生地首次开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