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建筑八校的“同题作文” |
——记全国建筑学专业八校联合毕业设计成果展 |
■本报记者 韩琨
毕业设计,是每个学生毕业前必须完成的一项任务。但您可曾想过,同一专业领域内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学校的学生,选择同一个主题作为各自的毕业设计?
在近半年的毕业设计全过程中,国内八所高校的建筑系学生聚集到一起,在同一个主题下寻找各自设计的思路并完成。这种联合毕业设计的活动已经走到第7个年头了。
日前,北京建筑大学发布了2013年建筑学专业八校联合毕业设计成果。来自北京建筑大学、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天津大学、重庆大学和浙江大学的建筑学专业同学以“演绎老天桥”为主题,对北京天桥地区的城市更新与改造作出了思考和设计。
重视国内交流
全国建筑学专业八校联合毕业设计发端于2007年。该项目由北京建筑大学联合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发起,由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天津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建筑大学六所高校联合举办的实践教学活动为开端,发展到后来由重庆大学与浙江大学加盟的八所高校。
八校联合毕业设计的发起人之一、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汤羽扬告诉记者,这一想法来源于自己之前在瑞士参加的一次交流活动。在那里,她看到了欧洲一些高校建筑学专业学生所做的毕业设计。而当时,在建筑学领域内我国高校都很重视对外交流,国际交流活动十分活跃,但国内高校之间却缺乏交流。
“我想,这种联合毕业设计的方式可以借鉴到国内来。”汤羽扬说,经过与东南大学教授仲德崑等人的一番商量之后,便有了2007年三校发起、六所高校联合举办的第一次联合毕业设计活动。
“联合设计开展后的效果很好。”汤羽扬表示,联合毕业设计的成功举办对我国建筑教育起到了很大的示范与推动作用,成为国内建筑教育界具有相当影响力的联合实践教学活动。随着后来重庆大学和浙江大学的先后加入,八校联合毕业设计的规模就此固定下来。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马英介绍道,此项活动每年轮流由其中一所高校承办,选取典型城市中的真实地块进行侧重于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实践课程教学。
“每一年的设计题目都选在承办高校所在的城市。”马英说,今年是第7年,各校商量后决定由北京建筑大学和中央美术学院一同承办,题目又回到北京。此外,由于八校外的一些高校也想要参加到联合毕业设计中,明年起,高校将采取“8+1”的模式轮流与想要加入的高校进行合作。
做真题,炼实力
历数八校联合毕业设计每年的设计题目:2007年,北京“798”地区北区空间环境整治与城市设计;2008年,台北机厂再利用城市设计;2009年,天津滨海新区夏季达沃斯永久会址城市设计;2010年,南京城南地区改造与建筑设计;2011年,重庆十八梯片区城市空间改造与建筑设计;2012年,杭州新西泠印社建筑设计……这些题目中大部分都是现实中的“真题”。参加项目的学生因此也要投入比一般作业更多的心血。
以今年的天桥区改造更新为例,由于历史原因,天桥所在的南城一直较为落后。2010年北京市实施行政区划调整,天桥所在的宣武区并入西城区,借此契机,新西城区通盘考虑城市南北发展的均衡问题,提出了建设天桥演艺区的战略规划意图。目前该战略规划正在进行中。城市设计的目标是通过演艺功能的介入,整合城区资源,优化城区功能,调整用地强度,强化空间意象,提升城市环境品质与价值,激发旧城城区活力。
在为时近四个月的毕业设计过程中,八校师生与同学集体混合分组后,进行调研走访、专业参观、专业辅导与调研汇报,形成设计思路、完成设计方案、绘出详细的建筑设计图,制作出精美的建筑模型,并进行了最后的答辩与交流。
那么,八校学生所做的设计成果能否应用到具体项目的实际改造中呢?
汤羽扬表示,学生的设计可以给项目在实际操作中提供多种策略的可能性,为实际应用提供借鉴和启发。但考虑到学生的水平毕竟不够成熟,以及具体的时间限制,“真题真做”的情况目前还不能出现在学生的毕业设计之中。
尽管如此,联合毕业设计的实践还是锻炼了学生们的能力。“这些学生做设计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实打实地调研、分析、发现和解决问题。我希望他们能把这种传统发扬下去,一直带到他们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去。”汤羽扬说。
碰撞和收获
在此次发布的设计成果中,北京建筑大学学生王宇瞳、刘黛依、赵汐、杨诗卉小组得到了指导老师的好评。该设计通过导入城市“慢行系统”,将整个地段进行系统整合与梳理,在新与旧、实与虚、内与外之间建立起该地段的“神经网络”,构架区域重要城市“兴奋点”的有机联系,从而激活该城市区域的内在原本活力。
“整个设计做下来,最大的感慨就是累。”王宇瞳感慨道。这种累首先来自于日程的紧张和项目的压力。毕竟对于一心尽己所能拿出最好方案的学生而言,普通设计院或者公司以年为周期计的项目,四个月的时间还是太短了。
累归累,但这段经历带给王宇瞳的碰撞、思考与成长,是他最珍视的。“和不同学校的同学一起交流,不同风格都会对我产生影响。”他说,比如清华和东南大学的同学偏理性重逻辑,同济的同学看重建筑设计本身的过程,而中央美院的同学最关注形式和美学感受……这些特点都促使他去思考,从而更好地形成自己的观点和风格。
“这段经历对我个人能力的提升是非常有帮助的。”王宇瞳由衷地说道,“如果还有机会做一次毕业设计,我还会再次选择参加这样的设计。”
在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欧阳文看来,联合毕业设计的魅力就在于它是学生5年学习的最后设计,与其他高校同学做同样的题目,尽管没有形式上的比较,但他们还是有暗暗较量的心态。“学生不再闭门学习,走出校园,有更大的眼界和更多的机会在等待着他们。”
《中国科学报》 (2013-12-05 第6版 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