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扈中平 来源:科学新闻杂志 发布时间:2013-11-1
选择字号:
反坦克地雷:个子小 威力大

 
排雷兵在排除一枚反坦克地雷。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1916年,坦克出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这导致了反坦克地雷的诞生。受坦克威胁最大的德国人在1918年将炮弹改装成反坦克地雷,随后又研制了两种制式化的反坦克地雷,用于对付英、法军的坦克,获得了一定的战果。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军中被地雷毁伤的坦克占整个毁伤坦克的21%,在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中,美军被地雷毁伤的坦克占整个毁伤坦克的70%。在近年的两伊战争、海湾战争中,敌对双方都是把反坦克地雷作为一种重要的反坦克兵器应用于实战。
 
传统的反坦克地雷由TNT炸药、引信、发火装置组成,与反步兵地雷相比,反坦克地雷通常装填有更多的炸药,被大于180公斤的力量触发引信才可以引发爆炸。随着战争的变化和军事技术的发展,反坦克地雷也出现了多种类型。
 
炸“脚”的反履带地雷,是最早出现的一种反坦克地雷。这种地雷必须是坦克压上后起爆,并靠雷体炸药炸断坦克履带。炸“脚”破“肚”兼有的反履带反车底两用地雷,其特点是利用热、磁、声或振动电子传感控测目标和起爆地雷。穿“腰”的是反侧甲地雷,由反坦克火箭筒技术发展而来,它被布设在坦克必经线路的侧旁隐蔽处。采用被动红外线或毫米波雷达等传感器对目标定位、测距、区分,并用威力更大的空心装药直穿坦克侧装甲。
 
一般坦克前装甲最厚,侧装甲次之,后部稍薄,顶部和底部最薄,所以反坦克地雷逐渐以反坦克底装甲地雷为主。
 
反坦克底装甲地雷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利用触发杆引信和破甲弹空心装药使地雷起爆后形成金属射流击穿坦克底甲,威力较小;一种是采用大锥角药型罩空心装药,使地雷起爆后形成高速翻转弹丸穿透坦克底甲。这种地雷当坦克在其上方通过时起爆,威力明显提高,而且对车内人员还有威慑作用。
 
近年来,反坦克地雷开始向智能化、大威力方向发展。比如美军的ERAM空投远距离反装甲地雷,由发射器、音响探测器、数据处理装置和两枚带红外寻的弹头等4部分组成。地雷从空中投放,触地时自动抛落降落伞进入战斗状态;音响探测器开始搜索其作用范围内的装甲目标,一旦发现目标就自动进行识别和跟踪,其数据处理装置则自动计算出目标的位置,并进行攻击;发射器发射的弹头通过自身的红外寻的系统,修正、识别和跟踪目标并引爆弹头,攻击坦克的顶部装甲,杀伤内部乘员。
 
而英国的棒型反坦克地雷,则采用长条形结构代替过去的圆饼形结构,使威力大大增加。这种地雷长1200毫米,宽108毫米,高81毫米,全重10公斤,装药8.7公斤。由于这种地雷是长条型的,其长度比圆饼形的要宽得多,因而使坦克压上的概率增大。
 
反坦克地雷还因其较高的性价比在战争中扮演重要角色。据美军估算,布设10000枚炸履带和炸底甲的地雷场,就有毁伤4200辆坦克的潜在能力,即使其中只有半数地雷起作用,仍有毁伤2000辆坦克的能力。而10000枚地雷造价为300万美元至400万美元,仅相当于两辆豹-Ⅱ坦克或400枚至500枚“米兰”反坦克导弹的价格。然而用这些坦克或导弹无论如何也不具备毁伤2000辆坦克的能力。(扈中平)
 
《中国科学报》 (2013-11-01 第12版 新知)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究揭示森林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作用密码 国产离子回旋加热系统研制成功
引力波最终证实了霍金的黑洞定理 不纯,原来你是这样的电池负极“保护膜”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