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锋亮
前段时间,笔者参加了一个学术论坛。论坛上,与会的学者热烈地讨论起慕课(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s)和目前已有的远程教育这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
在讨论中,虽然与会者对两者之间的关系持有一些不同的观点,但有一点却是统一的——大家都认为如果和目前已有的远程教育网络课程相比较,慕课拥有着两个方面的鲜明特征:其一是对所有学习者的开放性;其二是拥有更大规模的学习者。
这引发了笔者更进一步的思考。那就是我们该如何运作,才能保证慕课的这两个特征能够长久兼得呢?
要实现对所有学习者的开放,就暗含着课程学习的大部分环节都应该是免费的;而要保证超大规模的学习者对课程进行学习,课程的质量也显然要是一流的、在教学方面的支持服务也应该是一流且及时的。然而,要在课程质量以及教学支持服务等方面实现高质量的满足,肯定就需要有大量资金的不断投入。然而,由于课程学习的大部分环节又是免费的,这里就存在了一个巨大的资金缺口,如果这一资金缺口不能得到有效的填补,慕课未来的发展就很难乐观。
目前,慕课正在以其显而易见的便捷性和包容性,赢得世界范围内广泛的社会关注,然而如果想实现进一步发展,仅仅依靠社会关注显然是不够的,而必须要有海量的、对课程满意度较高的学习者群体存在,否则慕课将很快会成为又一个被炒作的概念,从而难以逃脱被社会抛弃的命运。然而,要想从起步阶段发展至拥有海量的、稳定的学习者群体的成熟阶段,慕课所需要的成本投入将会是一个巨大的数目,而且这一数目还必须是递增且持续的;只有一旦形成海量的、稳定的学习者群体,有了规模效益,这个成本投入才有可能降下来。
因此,在当前慕课的这一发展关键期,急需巨大资金的投入。然而,目前高校自身很有可能无法拿出如此巨大的资金,投入到这个和日常的教学、科研距离有点远的事务上来。
此时,高校如果想推广、打造慕课,可能就需要外界金融资本的支持了。其实,目前有一些慕课的实践平台已经有了外界金融资本的深度介入。比如Udacity,这是一个大学学者以私人名义注资成立的教育组织,其目的除了对外提供免费的课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营利。在Udacity成立的时候,该组织就吸引了一些风险投资的注资,而且现在还有谷歌、微软等一些大型IT企业为其提供资金与各种教学资源的支持。
当然,目前有些比较知名的慕课平台,比如Coursera、EdX等,还并不属于营利组织范畴。但是即使如此,Coursera也已经获得多轮风险投资的注资。
在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单独说一下EdX。EdX现在主要依靠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进行资金支持。而且,麻省理工学院在EdX创立之初,就高调宣布EdX并不是为了商业目的存在,而是自身大学课堂的一种延伸。但笔者在这里斗胆预测,EdX要想进一步发展,外部金融资本的介入将会是迟早的事情。因为,要想推广“慕课”的理念,真正让全世界范围内的学习者能够享受到世界顶尖大学的优质教学资源,单凭这些大学自身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虽然目前Udacity并不如EdX那样世界知名,但笔者却更看好如前者这样的运营模式,而且尝试预测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前者这样的运营模式将会成为慕课的主流发展模式。该模式就是由世界一流大学的老师进行课程方面的讲授,但是背后拥有大学之外的、巨额的金融资本与教学团队作为支撑,从而保证整个慕课的运作能够起码实现收支平衡。
当然,金融资本的介入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可以是风险投资,也可以是高校成立独资或者合资企业;既可以是由非营利组织来运作、背后由金融资本作为支撑,也可以就由金融资本成立营利性的组织来运营,还可以是营利性的组织组建非营利的机构来运营等等。
尽管很多大学推动慕课的初衷并不是为了营利,尽管大学本身性质导致其很可能会本能地、天然地对金融资本有敬而远之的态度,但是慕课的两大特征(开放与大规模)已经决定了,这一新模式的发展必须要有金融资本的加入。因此,笔者期待国内的相关企业、金融资本尽快加入到慕课这一发展潮流中来,为推动全民更便捷地享受世界一流大学的教学资源而努力。
与此同时,笔者希望并且相信,世界一流大学也会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接受金融资本的合作,以向社会更好地提供开放的大规模在线课程。
《中国科学报》 (2013-10-31 第5版 大学周刊)